我很难爱上福州鱼丸。
工业化的生产和传统工艺的流失,仅剩下地瓜粉和味精的味道,现在吃碗鱼丸,就是充个饥,其功能仅次于泡面:方便,有锅热汤就行。已经没有了从前走几里路,转几趟车,特地去慕名的巷子里吃碗鱼丸的念想了。
我有点不明白:鱼丸就鱼丸,里面包一坨甜甜的酱油肉团子的算怎么回事,混淆味蕾吗?
以前刚有话梅瓜子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一个奇葩之至的零食,不知道为啥,此类瓜子都是歪果仁,又无坚不摧,嘎嘣一声,我都要摸一下门牙还在不在,通常我就是舔一下皮就吐掉了。
这两类食品,异曲同工之妙在于:就算目标偏移,也有精神慰藉:
没有鱼味,你也吃到肉了;
没磕到瓜子仁,你也尝到话梅味儿了……
看看我们大平潭的鱼丸,结实的马鲛鱼,闻得到的鱼香,看得到鱼皮,吃得到鱼骨,跟葱花一揉,从手掌心挤出剂子来,到沸腾的水里,还保持着手指的痕迹,松软Q弹,保留了食物最初的滋味和形状,这就是初心和匠心吧……
海岛人民送人鱼丸都是满满一大袋,实诚,热情都不是你能想象的……
就是白煮,加点醋、花蛤和葱花就是人间有味是清欢,要跟海鲜一起煮火锅,那就是海天盛宴一锅鲜了。
只要鱼丸上桌,胡粥人老Y都要对我口诛笔伐,他对福州鱼丸的热爱和自豪,不亚于三坊七巷。他说:你们平潭鱼丸上过福建名小吃吗?
也是, 据说鱼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
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性情暴躁,又喜食鱼,但又十分讨厌鱼刺,有好几个厨师为之丧命。
有一次,轮到一位名厨为秦始皇做鱼,他想到自己吉凶未卜,身家性命全系在这条鱼上,不由得怒火中烧,顺手用刀背狠狠地向鱼砸去,鱼砸烂了,鱼刺也露了出来。这时,太监来传膳,他急中生智,顺手拣出鱼刺,将砸得稀烂如泥的鱼肉在汤里氽了丸子。秦始皇吃了丸子后,十分高兴,便给它取了个异常的名 称:“皇统无疆凤珠氽”。以后鱼丸从宫廷传到了民间。
关于七星鱼丸,古代一个举人还写了一首古诗呢:
点点星斗布空稀,
玉露甘香游客迷。
南疆虽有千秋饮,
难得七星沁诗脾。
其实鱼丸也不是福州才有噢,著名的"鱼米之乡“浙江兴化也有“大鱼圆“,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兴化人,为大鱼圆是写了一首诗:“溪上青鱼鲜,今朝尝的君家味,一只鱼圆值万钱。
从形状气质神韵来说,似乎福州鱼丸更能登大雅之堂……
好吧,我们大平潭鱼丸,是大隐隐于市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