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计算杠上了!
在整理孩子数学错题的时候,发现这个阶段所有的错误几乎都集中在计算上,这个情况必须重视!
于是,我仔细分析了错题的类型,发现无论是大数的加减、四则混合运算、竖式计算,还是各种单位换算,就连20以内的加减,全都会出错!
其实“计算错误率高”这个问题从一年级就一直存在,并且一直困扰我们到现在。之所以最近集中爆发出来,可能是与这一阶段数学的课内教学内容有关。现在我家小朋友是在小学三年级的上学期,几乎每一单元的知识点都是计算。
这样的课程安排,我觉得说明了在三年级上半年这个阶段,提升孩子的计算能力一定是很重要的,并且刻不容缓!如果这一问题再不解决的话,不知道要白白丢掉多少冤枉分!于是我开始对可能引发计算错误的原因逐一进行排查。
首先,是不是因为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呢?为了排查这一原因,我提前和孩子进行了沟通,告诉他要进行一个计算测试,如果全对,就奖励他平时最想要的奥特曼卡片。一顿威逼利用下,孩子信心满满,志在必得!为了营造一个更为正式的考试环境,我们也特意改在客厅,而不是平时他写作业时候的房间进行了测试,我在一旁监考。10分钟50道题,最后还是错了一道。看来不是因为重视程度不够!三年级的小朋友,10分钟的注意力还是可以保证的,并且我一直在旁边观察,也不是因为注意力的问题!
那是因为给他的时间太短,题目太多,孩子有为难情绪了吗?为了验证这一猜测,过了几天,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测试,这回不限定时间,20道题,降低难度。还是错!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进行计算训练,但是全对的没有几次,每回都是差那么一两道,以为随着年龄增长会有所好转,没想到......哎,心态有些崩了!和他爸爸抱怨:“怎么就那么马虎呢?”他爸爸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没有什么马虎,马虎就是不会!”对啊,计算原理看似简单,但它其实里面包含了数的拆分和组合,还有逻辑推理等等技能。我一直以为他已经掌握了计算的原理,只是缺乏熟悉的过程,所以就不停的刷题,不停的刷题,现在看来不是这么回事。
第二天,趁他做计算题的时候,我找了个借口赖在他旁边,看他做题的过程。前面还正常,做37-9=?的时候,问题出来了,他的计算结果竟然是26!我问他:“有没有觉得这答案有些不对?”人家说:“没错啊,我退位啦。”我又问:“你觉得17-9等于多少?”“等于6呗!”小朋友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回答。我又问:“为什么是等于6啊?”人家说:“这还用问吗?我一直就是这样记的啊......哦,对对,加才是6,减是8。”
看到没,原因找到了!
小朋友在一二年级还有学龄前,学习知识主要靠记忆。他刚刚接触计算大概是在幼儿园中班、大班的时候,虽然那个时候老师肯定也和他们讲过数的拆分和计算原理,但是显然那时候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是没有跟上,所以他是靠记忆背会了20以内的加减法,而我当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
在这之后,上了一年级,虽然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了,这些基本的计算原理他可以理解了,但是他已经习惯了靠提取记忆来解决这类问题,错误的记忆也已经根深蒂固。所以,他不会意识到这种计算策略是不好的,也就导致了之后无论是20以内加减还是大数的加减都会出问题。至于乘除法,是二年级之后才学的,乘法口诀表也是在推理演算的基础上理解了之后才记住的,所以,“他的乘除法很少出错”这一点也说得通。
另外一个,小朋友用的是记忆提取的方式在做计算,那记忆又是怎么出问题的呢?复盘一下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当看到7,9的时候,心里想的可能是这样两组数字:7,9,6和7,9,8。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加法比减法更加熟悉。于是,靠着直觉联想,小朋友在电光火石的那一刹那,写出来的就是6,而不是8。但其实,7,9,6属于进位加法;7,9,8属于退位减法。我家小朋友在学龄前分类的习惯就不是很好,平时对物品的管理也比较杂乱,这直接影响到了他思维的周密性,我们在这方面吃的亏简直太多了。
如果他能够在记忆中,把加法和减法做一个分类,那么当他看到7,9的时候,大脑肯定就会有一个预警,这样加法和减法就能成为指示牌,让思维沿着正确的路线继续下去。如果大脑没有这种警醒式的前提分类设定,也就是放任思路按照惯性行事,答案是否错误也就是看那一刹那联想到了什么,那完全是一种不可控的状态,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有的时候能算对有的时候算不对。在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的时候,这种行为就会被叫做“粗心马虎”。
原来,计算时不运用计算原理单靠记忆和大脑的思维不严密才是导致我家小朋友计算问题频出的罪魁祸首!
了解了原因之后,我们就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说,不再刷题,在他写计算题的时候偶尔问一下他的计算思路,让他不再依靠记忆来计算。这样一来反而有意外收获,有的时候,一道题他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推理,拓宽了思路,对于训练逻辑推理能力也是有一定的帮助。
要改正“思维不够周密”这一点就是个慢功夫了,得通过平时的生活慢慢渗透,相信只要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就离解决问题不远了吧。
这是最近的一次计算测试,能看得出进步,老母亲很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