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余华
很喜欢余华在《活着》的《韩文版自序》里的这段话。命运是什么?是自我的对立面吗?是在面对它时必须要摆出一副激进对抗的姿态吗?细想想,命运其实就是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是经历过的,正在经历的,和将要经历的。每个人的人生千差万别,但实际上,我们都在用一生的时间做着同一件事,就是和命运相处。
有人说,《活着》是悲剧的堆砌。三四十年的时间里,福贵身上接二连三的灾难确实压抑地令人喘不过气。有时候觉得他该苦尽甘来了,谁知道前面还有更多的不幸在排着队等着他。命运如此贪得无厌,似乎要把他身边的一切都拿走才肯罢休。
然而,即使这样,他在讲述这一生时,仍然充满温情。那些亲人,和亲人们共同经历的那些事,清晰且美好地留存在他的记忆里。这些点滴稀释了苦难所带来的伤痛,让他觉得这辈子并不是除了苦难,什么也没有留下。
曾看到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已经体会过命运的无常,就一定要读一读余华的《活着》。”因为《活着》就是用一个人那不忍卒读的一生,讲述了生命的力量,活着的真相,和绝望的不可能。
一、 活着就要忍受现实
余华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古人云,忍为众妙之门。
福贵一生共经历了8次不幸,每一次都沉重得令他无从逃避,但每一次他都从刺骨的伤痛中挺了过来。
他原是富家少爷。年轻时做浪子输光家产,父亲被他气死,不久后怀孕的老婆也被丈人接回了娘家。
他带着母亲和女儿一起生活,从没干过活的他学着别人的样子下田种地。后来老婆带着刚满半岁的儿子回来了,他却因为去城里给母亲找大夫被抓了壮丁。
一走就是快两年,好不容易回了家,母亲却早已撒手人寰。
之后的日子虽然艰苦,但一家四口在一起倒也坦然。可谁承想,儿子上五年级时,因为给县长的老婆输血,死了。
埋了儿子,和老婆带着又聋又哑的女儿一起生活,好不容易给女儿找了个好女婿,一家人欢欢喜喜,然而好景不长,女儿难产,死了。
老婆本来就一直卧病在床,女儿的死对她打击很大,没过几个月,也随女儿去了。
于是,女婿和外孙便成了他唯一的牵挂。谁知几年后,女婿又在做工时出了意外,被两块水泥板夹死了。
爷孙俩相依为命,他心想着只要有孙子陪着比啥都强。可在孩子7岁的时候,有一次发烧,他正巧又急着去收棉花,就煮了些豆子给孩子吃,没想到孩子吃了太多的豆子,硬是被撑死了。
家破人亡,生离死别,生命中最痛楚的莫过于此。福贵的一生正是在一次次打击的叠经刺激下,变得破碎不堪。
然而,不管经历多大的不幸,他知道肩上仍有责任,身后还有牵挂。死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更何况,他死了,他们怎么办?就是这样一种朴素的生存观,支撑着他一次次咬牙忍受着那看似无可忍受的灾难。
家败了,不能死,那一屁股债又不能和他一起死;儿子死了,他得去医院把他接回来,偷偷把他埋了,还要装作没事,因为怕卧病在床的老婆受不了;女儿死了,他得去医院和悲痛万分的女婿一起把女儿带回家;老婆死了,他也不能就这么跟着去了,他还要和女婿一起挣钱,让孙子过得阔气一点;女婿死了,他更是没得选择,为了孙子也要好好活着。
周国平说: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
忍,是我们生而为人最后的倔强和最高的尊严。
二、 活着就要活在当下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就要活在当下。不念过往,不惧将来,怀揣着那一点点慰藉或者希望,一心一境地活在当下的生活里。
家败、爹死、家珍又被接回了娘家,好好的家瞬间坍塌。就在这断壁残垣之间,为了养活他娘和女儿凤霞,他开始干农活。
人踏实了,心就会变得柔软。此时,他看到了娘的辛劳,凤霞的懂事。家珍从娘家回来后,他也“开始心疼自己的女人了”。
尽管被命运再三地捉弄,可他看到的全是家人们的好——家珍贤惠,凤霞、有庆懂事,二喜实诚,苦根乖巧聪明。和家人们共度的那些艰难却美好的时光一帧帧鲜活地留存在他的记忆里。
有庆出意外后,家珍和福贵并没有将自己深陷于悲痛之中,日子还是一天天过下去。凤霞到了要嫁人的年龄,夫妻俩就忙活着给凤霞找男人。随着二喜的到来,这个惨淡的家终于迎来了一些生气。
凤霞和家珍相继去世后,福贵就经常去城里看二喜和苦根,他觉得城里才是自己的家。但又不想和他们住在一起,他还要种田,要和二喜一起赚钱养活苦根。
二喜死了,他去医院接二喜,瘫倒在那间躺过三个亲人的病房门口。但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带着苦根,一起等着有一天“鸡养大了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又变成牛”。
最后苦根也没了,他买了头和自己一样老的牛,从此便和牛相依为命。
灾难不会因为人们惧怕它躲着它,就不会降临。同样,那些琐屑的欢乐也不会因为灾难的到来而彻底绝迹。
只有融入生活里的人,才能感受得到这些欢乐。而它们又为继续生活下去提供了力量和慰藉。
活在当下不是对灾难的逃避,而是在面对无可奈何的无常时,对生命的承担。
三、 活着就要与命运融合
福贵愿意讲述自己,回忆过去,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平静和淡然。
他讲自己如何败家,如何气死父亲,讲完后嘿嘿笑着。
他讲如何被拉了壮丁,如何死里逃生,又讲到回来后母亲死了,女儿哑了。说完停了下来,开起玩笑,唤着老牛“福贵”下地干活。
他讲述日子的艰难,家珍的病,有庆的死,讲完后,还不忘和身边两个正在插秧的女人贫贫嘴。
讲到女儿和老婆相继去世,他满怀温情微笑着:“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不像村里有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
讲完二喜和苦根的死,他平静地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
最后,他从屠夫的刀下买了头老牛,觉得和自己很像,便叫它“福贵”。“福贵”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死,就像他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从不吆喝它,顶多就是用“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激发一下它的劳动斗志,这么一喊老牛觉得和它一起干活的还有其他同伴,同时也让他自己感觉到亲人们其实一直都并未走远。
福贵对老牛的态度,就是对自己的态度。他对老牛温和,就是对自己温和,对现实释然,对命运宽容。
不再用已发生的无可挽回的过去消耗自己、惩罚自己,而是用那些美好的、可亲的人和事串联成记忆的主线。这便是在一段段的经历过后,在“吾似昔人,非昔人也”时对命运的接纳、包容,和对自我的救赎。
人与命运“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因此人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与命运的关系。一个人一个命,一种活法。但不管怎样,都要与命运相融合。
与命运融合,就是忍受无力改变的现实,就是常想一二不思八九,就是包容和放下,就是活在当下。
与命运融合,就是在经历过后,对命运的超然和温情。
与命运融合,就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好好活着。
林清玄说,柔软的心才有力量。
与命运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命运最强有力的对抗。
四、结语
余光中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里写到:“说是人生无常,却也是人生之常。”
人生无常才是生命的常态。我们每一分钟都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永远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会更早到来。没有谁有那个自信,说自己一生都将是被命运眷顾的宠儿。
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拥有的,放下那些已失去的;记住快乐的,淡化那些不如意的;关注当下要做的,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
如此,才能活得更加舒展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