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幼儿园老师们都特别年轻,平均年龄应该在26岁左右(只是估算),她们朝气蓬勃,每天一说干什么事情立刻就行动,很快就能完成任务。工作干起来踏踏实实,能吃苦,肯下劲,彼此都能互相照顾和帮助。虽没有时间近距离和她们交往,但是只要看到她们就特别开心。
带领这样年轻教师队伍,怎样提升她们的综合素养呢?我们园成立后,老师们就开始每天读书打卡,平均一个月阅读一本书籍。我们的佳雯老师每天不辞辛苦,做好30名教师读书打卡统计,每周会晒出“最佳笔记”,和公示每月读书情况,以此形成阅读磁场,调动老师内驱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她们能“卷”起来,看到别人都做得那么好,我不去做可不行呀,你追我赶,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从幼儿园全体教师开展阅读以来,已经两年半的时间,第一批老师至今一直做得都很好。春雨老师2022年入职,两年半的时间已经成为一名年轻的“老”教师,我想没有办法用具体数据去量化、评估她读书效果,但是从结果上看已经显而易见,学生和老师都非常喜欢她。在专业发展上,也小有成效,在今年暑假期间参加了河南省的“观察与分析”大赛,我想这都和她长期阅读有很大的关系。
两个月前,我们开始一起学《大学》。偶然一次机会我刷到了“天地常新”(润泽日课)的视频号,听了几期感觉非常好,受益匪浅。每一期大概在7-8分钟左右,每次学一句或者一段原文,更重要的是主讲老师将理论和案例相结合,让听众特别容易理解。
每天除读书打卡外,每周我们再学习一期“润泽日课”,考虑到老师们平时班上的教学工作非常忙碌,每周只推送一期,每期我先学习,然后用“导读”的形式引导老师们有重点的进行自学,节奏放慢一点,便于老师们消化和吸收。
在每周一教师例会上,集中检测大家的学习情况,电脑抽签抽到哪位老师,哪位老师要进行分享。很多时候开会前等待的时间大家都在刷手机,而我们的老师在争分夺秒进行复习,担心自己被抽到,也想被抽到后有精彩的分享。
每周教师例会第一项内容就是一起诵读《大学》,在诵读中浸润、滋养教师人格,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大学》开篇即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对于教师而言,修身不仅是一种自我意识的修炼,更是对自身道德和学问的不断提高和涵养。通过诵读《大学》,教师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修身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教师而言,正心诚意意味着要时刻保持一颗真诚、正直的心,对待学生和教育事业要认真负责,不虚假、不敷衍。通过诵读《大学》,教师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教育使命和责任,从而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仁爱之心,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大学》中的“明明德”思想,强调要彰显和弘扬高尚的品德,这与教师的仁爱之心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诵读《大学》,教师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仁爱之心的内涵,从而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教师的人格风范具有强烈的示范性特征,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大学》中的修身思想,可以为教师提供榜样和引领,让教师更加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同时每周教师例会时,要先诵读幼儿园的“三风一训”,这是幼儿园发展的方向,是教师前行目标,要熟记于心,内化于行,成为学校办学文化的沉淀与升华,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我想,老师们已经把各种阅读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当做每日“第四顿餐”,长期坚持阅读,老师们的精神世界一定会越来越丰富,气质也会越来越独特。阅读就像是心灵的养料,悄悄滋养着每个人的内心,让思想和灵魂都变得更加深邃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