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互动、团队间互动,使整个课堂处于释放和接收的过程,课堂是灵动的。而我们追求的有效学习,更要考量将所学内容内化为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留在记忆中的影像知识“回放”,独立绘制思维导图,融合个人思考,团队交流和有待探究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是动静结合的课堂,是个人走入集体,又从集体回归个人的课堂。
课堂,非一日构建,待思考与完善;思维,非一日改变,需坚持与练习。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我们唯一不变要做的就是坚持求变,以不变应万变的教育模式一去不复返。考试是指挥棒,一味追求成绩提升是衡量教学水平的标尺,可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要丢失多少真正成长的时机?内心的成长,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构建,而这些却是伴随人一生必备的重要能力。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到“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后来爱因斯坦引用了他的话。使教育活动更加合乎教育的规律性和社会的需要性,才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真正要努力做的教育。
走进思维导图,探寻规律、联系、逻辑、分类,让思维缜密,使思路延展。走出思维导图,有眼界,有心境,有思考,有沉淀。当思维导图已成为我不由自主要使用的工具,在我的生活,在我的工作,我想,我才开始我人生真正的学习之旅!教学相长,于心,于思。
苏霍姆林斯基的“思维课”是带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通过感官的触发去体验和感知,然后让文字会发声,有颜色,有气味,活蹦乱跳……从爱上文字开始,进入不自觉地学习。可见,由具体到抽象,才是真正符合学习的规律。思维导图,文字与图像之间转换,调动左右脑进行全脑思考,发散思维,智慧凝结。带着这样一种工具,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世界,教给孩子们应用,共同在思维世界里探寻与碰撞,是一件一定要做的有意义的事情。老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陪伴者,思想世界的引领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想干、真干、干好是坚持的过程,虽然干好一件事,有不为人知的辛劳,也有困惑难解的烦恼,可是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份内心的厚重却是我不变的动力。
阳光下,欢腾的奔跑,快乐闪耀的分外夺目!这就是孩子的内心……
期待志同道合者共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