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上班族都应该看看,很多时候你与老板之间的矛盾,真的不是因为你的技术不行,而是因为你没弄明白上班的基本逻辑。
我之前在一家专业软件公司上班,公司里有很多项目组,每个项目组为一个企业客户服务。闲暇之余,同期进入公司的同事会聚一起分享各自项目组里的故事。
胡小迪所在的项目组是为美国服装零售店的库存管理开发移动终端程序,项目组很小同事之间单纯和谐,美国项目可以锻炼英文能力,什么都好。
可胡小迪还是满脸愁容。
「这里什么都好,就是用的开发工具是美国那家公司独创的,虽然高效,但用的人太少,讲出去程序猿圈子都没人知道。」
胡小迪猛灌了一口咖啡,「妈蛋,连跳槽都不知道哪儿要,面试官都没听过。」
我们作为同事纷纷开始了一系列动作抚慰他的情绪,也在为他想办法。一了解才知道,胡小迪不是没有行动。
他觉得工作中重复的工作太多,于是开始申请用Python写一些脚本程序,让计算机减少重复的人工量。
初尝到Python脚本语言的甜头后,他决定好好的学习这门语言。
工作上的事情,他尽可能早点做完,然后在办公室练习Python到很晚。
不过,项目上的客户马上发现最近质量降低,一封邮件发到了小迪经理那儿。经理得知后,让小迪停止Python的玩意儿,立马全身心投入项目中,让客户满意。
「难道学习Python有错么?」小迪被经理批评后很懊恼,「我也是为了加快工作效率啊。」
经理的逻辑很简单,公司为客户做项目,客户为项目买单。所以把项目做好才是第一要务,解决重复工作量优先级并不是最高,为解决重复工作量导致项目质量下降,本末倒置可不好。
员工的自我成长从来不是公司的目标,好的管理者可以让其实现,但目标也是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因为自我成长,而耽误公司的项目,不被公司认可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自我成长是必要的,不影响本职工作情况下,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干这事儿。
李小玲所在的项目组是为公司内部开发IT系统的,最近公司管理层希望给员工们设计一款促进办公室英文环境的App,于是李小玲成为负责该项目的产品经理。
我们都为李小玲开心,因为我们公司是一家软件技术公司,以技术为主,之前都没做过所谓的产品。公司能够以内部项目开始尝试做产品,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可是李小玲却不太开心,因为她跟公司的管理层对这个产品的理解不一样。
公司的管理层希望App能够监控各位员工学习英文,并且方便管理层为员工下派学习任务;而李小玲却希望App能够为员工提供足够的社交场景,让员工通过社交的方式来促进英文环境的达成。
这本是一个可以互相探讨的问题,甚至根本没有冲突,双方只是代表不同的用户说不同的功能,最终的目标是一样的。
可是,李小玲却和管理层的Boss在第一次会议上吵起来了。
Boss很生气,甚至大喊「这个产品经理你说的话太多了」。
好吧,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对「沟通」技能的要求很高,李小玲还是需要学习。
想当初,李小玲也是看了很多产品的书籍,以及对产品大神张小龙的崇拜才觉得产品经理是很好很有前途的职业了。
拜托,张小龙,周鸿祎甚至乔布斯等等公司老板都称自己是产品经理,他们确实是产品经理,可他们也是老板,他们对这个商业实体或者事业部负责。
所以,他们对产品负责,他们对产品有决策权。
李小玲能做的是对产品设计的把控,对产品功能的管理,对产品开发进度的推进。至于产品要往什么方向走,都由老板来决定。方向对不对是后话了。
至少,现在公司能够给李小玲这个机会,李小玲可以选择在这个岗位上好好学习产品经理岗位的基础技能,执行好老板的决策,而不是想着做决策。
当然,如果不认可产品的方向,或者不认可这个老板,那么李小玲是可以选择拒绝出任产品经理,甚至去其他互联网公司学习产品经理。
留下,就好好干活儿做好份内的事情;走,去寻找好的学习机会。留下还是走,这无关对错,只是一个选择。
后来我去了一家创业公司,亲自带一个产品团队。
创业公司的风格,快速而高效的迭代,我们选择了一款PHP的开发框架,践行着这种风格。一直开发了将近4个月,系统的底层架构已经完成,重要的流程功能已经上线。
有一天,产品团队中的一个程序猿找到我,说考虑到未来零售店数量日渐增多,希望换成Java平台,为未来的扩展性和高性能做打算。
从PHP换Java平台,意味着整个后端架构的重写,花费大概2个月的时间。
我当时既是这个团队的产品经理,也是公司的高管,我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
作为产品经理,我知道Java平台的扩展性和高性能会带来迭代速度的减慢,这个可能不符合创业公司的发展速度;同时,这次平台迁移有2个人月的成本需要负担,意味着本来用来迭代开发更多功能的人月成本会被这种升级而搁置。
作为公司的高管,我在想这次平台技术迁移对商业有什么好处?貌似用户,员工,其他同事都不会感觉到这次的升级变更,而我们用前期高速发展的黄金时间来迁移平台,实在是太不明智了。
于是,我在那会儿摸出了一个商业世界的规律:
技术 -》 产品运营 -》市场 -》商业 (从低维到高维)
公司内所有的行为,都是低维向高维服务,以高维的目标作为最高优先级,低维配合高维。低维也需要不断升级,但商业上资源总是稀缺的,所以总会倾向于满足高维。
如果把维度对应的岗位,按照维度优先级列举出来:
工程师 -》产品经理(运营经理)-》市场总监 -》CEO
所有人其实都是为同一个商业目标服务的,这一点需要CEO不断向低维岗位灌输。低维岗位当然有垂直的成长空间,不过一定要紧跟商业目标,为商业目标的达成产生价值(好处),否则只会出现强大的个体,组织却在市场上表现差劲。
有人说,那CEO的决策不对,商业目标本身就不对,低维也要按高维服务么?
当然!低维可以影响或者反作用于高维,但高维一旦做了决策低维就是要配合,这也就是老板雇佣低维岗位员工的理由,付钱的人理应被服务好。
不过,要是低维岗位员工不满意,可以提出离职,离开这个组织。在这个组织,就要为这个组织服务。
这便是上班的基本逻辑,也符合基本的商业逻辑:
老板付给打工者薪水,就是需要得到打工者为自己的目标服务;
打工者拿薪水并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做老板想做的事;如果这两个事恰好一样那是最幸运的;
打工者若不满意可提出离职,自然也将不会得到老板的薪水。
: end )
-=-=-=-=-=-=-=
菠萝头:创业者/生涯咨询师/投资人/产品汪/程序猿,以职业生涯转换完成跨界的斜杠青年。喜欢读书,写作,结识有趣的人。
联系方式:+微信:boluotou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