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看了成甲老师的《好好思考》这本书,芒格的这个观点深深地启发了我。
芒格说,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这个更好的决策依据,就是那些经过广泛验证的原理和规律,芒格称之为思维模型。
说到决策依据,未经学习的人,往往根据过往的经验、老师的教导或者他人的劝解等等,这成了我们大多数人最熟悉的决策方式。
这种决策方式有局限性吗?当然有。
举例而言,最近家人准备在县城买房子,按照以往经验,看房就有这几个途径:请家里亲戚看房、中介搜索、亲自体验。
由于疫情,我们没有办法回老家,所以这次选择了中介+亲戚看房的方式。大概看了看就交了订金,准备下个月回去签订合同。
刚开始我觉得挺好的,后来感觉越来越不对劲。
首先,我们没有亲自回去看,那么就感受不到房子本身的好与坏。
其次,全家人回去都无法满足一人一个房间,有点小了。
现在回想起整个事情的经过就是犯了经验主义错误。
通过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在做决策时需要停下来思考决策依据,如果找不到先不要冲动行事,耐心等待,最好亲自体验。
02
既然经验主义很容易犯错,那么如何提升决策依据的准确率呢?
查理芒格说,用那些超越了个人有限经验,被人类严谨、反复验证的跨学科原理和规律做决策依据,我们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就会大幅提升。
这次买房经历让我想起一位朋友曾给我分享的买房故事。
之前他对投资没有什么概念,在欲望的驱使下盲目投资损失了三十万。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身心受伤不小,同时也给了他惨痛的教训。
从那以后,无论做什么重大决定都会谨慎思考,不再随心所欲,甚至会向行业内的专业人世请教。
比如买房,就会去售楼部跟销售人员取经,避免盲目决策,找到做决策的依据。
现在回想我们做决策的过程,没有请教他人就贸然下决定,这是我们要汲取的教训。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做重大决定时,不要跟随感觉盲目下决定,多看书,多思考,多以人为师,找到决策依据。
03
那么如何找到做决策的依据呢?这需要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建立跨学科学习的思维模式。
跨学科学习是指透过表面现象,挖掘出本质规律,再把这个本质规律用来解决相似的问题。用发展水平高领域的解决方法解决发展低水平领域的难题。
举例而言,目前我在学习写作。写作也是一个作品,有它的底层规律,这就需要自己的作品有读者思维,为读者提供价值,并能通过文字建立信任感。
其实掌握了写作底层规律的思维模式可以迁移到写读书报告、演讲稿等等其他技能学习上,并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想要应用得更广泛,还可以把这个底层规律迁移到教学生如何学习,家长课堂等等。
为了让自己的学习形成闭环,还可以通过公众号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输出,写我所做,做我所写,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学科之间的打通要有挖掘背后规律的洞察力。多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挖掘底层逻辑,并学会底层逻辑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