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好好学习》的第三章
看到一小节让自己有了些感触:
再一次看到“天赋”,我就很好奇跟之前看的书提到天赋有没有新的不同看法,之前对天赋这个概念有了新的定义,就不会再去把天赋理解成了是要做成很厉害的事情才算,书中提到大部分都会有“我好像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好像也没有什么天赋,怎么办?”找不到天赋,兴趣凑,可是我又会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兴趣,我回想了一下自己在什么时候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想到一个是在刚上大学的时候,想去参加部门面试的时候,被问到说“你擅长做什么”的时候,还有去应聘的时候,简历表有一栏要填“兴趣/爱好”,每次我都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会画画,不会…就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所以填的时候只填了“无”,有时候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可能会说喜欢听歌…但其实我内心并没有多喜欢听歌,只是有时候烦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不想做的时候才会想着听下歌,放松心情。所以觉得这根本不算是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还有有时候看到别人会某样技能,自己就会觉得很羡慕,然后会觉得好想学,可是学的时候发现不是自己所擅长的,就又想放弃,看到别人会溜冰,觉得好好玩,然后学了,结果因为怕摔,所以就又没继续学…也因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而产生自卑心理。
经常看到网上会有说现在很多小孩子压力很大,除了学业,业余时间会被送去各种兴趣班,其实我心里蛮羡慕的,因为觉得她们有很好的家庭条件,而我从小去幼儿园的时间也就半年,都是被父母带到田里或山里,然后他们干活,我就在一边乖乖的待着。上了小学,会有许多活动,可是自己也会觉得自己不会就不敢报名…从小学、初中、高中,不管有什么活动,我就从来不会去报名参加,现在看到侄女说想学素描,她爸妈就给她报了班,不过有时候侄女也会说特别累,不想去上课,我又会觉得如果换作是自己,我可能也会只想玩,不想去学吧,而且我的父母已经能把最好都给了我,所以我也没有什么好抱怨说自己不像别人优秀,是因为父母没有给我那么好的条件,我应该做的是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前听一个老师说天赋这种东西,一般会在十六七岁之前比较容易被发现,可是十六七岁的我压根没有去想过自己的天赋是什么这个问题。
今天看完书以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都在向外求,没有去向内求,从来没有问问自己内心喜欢做什么事情。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有的,而觉得自己没有,所以才导致的不快乐~所以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多想想自己拥有的~
书中提到说“首先,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拿出一张a4纸和一支笔,最后写下你想做的所有事情。写下那些曾经让你投入其中,忘记时间流逝的事情。那里面埋藏着你的兴趣。那里面埋藏着你的兴趣。”
要是换作以前能让我忘记时间,估计是看电视剧了,经常一看看了一整天。但是从去年到今年也就看了两部电视剧,而且还是跳着看的,我就不会觉得自己对看电视剧这件事情有多热爱了。
书中作者说到“聊天”是他的天赋,和别人聊完天以后,能够给他人帮助,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获得别人的感谢与赞许,会让自己特别有成就感。而我想到的是自己通过发朋友圈,有个网上认识的,目前在备考专升本的女生说喜欢看我发的朋友圈,会让她感觉有正能量,能够给她动力,然后我就也觉得蛮开心的,本来只是想给自己的每一天一个交代而已,没想到能够激励到别人,对于我从来没做什么特别有成就感事情来说,已经觉得挺有成就感了,所以呢,就跟自己说,要努力做到让每一个认识我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点点正能量。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如果别人在努力的道路上有了想放弃的念头,但是看到我还在努力,而有了继续努力的想法的话,自己就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更加有意义的。
去年在在行约了一个老师,跟老师聊完后,他给我的建议也是提到说让我多去参加公益活动,因为我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才感觉到开心,所以让我可以多去帮助别人,从中找到自己的意义所在,我现在觉得大概是因为帮助别人的时候,会觉得自己还是有用的,不是一无是处的,所以才会开心吧,用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的话,就是满足了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