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有朋友转发了一篇题为《感谢贫穷》的文章,感觉很刺眼,也很痛心。几天来,这个以707分考入北大中文系的河北女孩王心仪继续被刷屏。不仅仅因为她出身贫寒,成功逆袭,更因为她,戳中了我们心中的痛点。
我的家庭出身是贫农,可以说是在苦水里泡大的。所以我先来说说贫穷这个问题。我们家过去真的很贫穷,穷得叮当响,连饭都吃不饱。父母为此很忧愁很苦闷,穷得实在养不起一个家。现在总算熬过来了,能吃上一顿饱饭了,但大部分人还是很贫穷。为什么现在的你,却要感谢贫穷呢?
我一直认为贫穷是一种病态,在贫穷状态下无轻无重地生活是一种耻辱。贫穷是一只魔鬼,是众多魔鬼队伍中的主力,最能祸害群众。贫穷,曾令多少人放弃了做人的起码尊严,令多少人出卖了自己的良知,更令多少人在挣扎中走向沉沦。在贫穷的环境中,有多少人被贫穷死死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更甚者,贫穷无时无刻不在剥夺生命,有病却因无钱治疗而导致死亡的事情,每天都大量发生。
王心仪在文中说到:“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感谢贫穷,无疑彰显的是另一种贫穷,即思想的贫穷。感谢贫穷,当然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是目前教育体制导致的另类思维模式。
自王心仪参加今年高考以707分考入北大中文系以后,其之前的这篇作文《感谢贫穷》,便迅速成为热文,被中国青年报、新闻头条、中新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先后刊登或者转载。为什么众多主流媒体跟一个小女生一般见识?拿感谢贫穷当励志故事?究其原因,因为“感谢贫穷”符合国情教育,符合当前蒙昧社会主流价值观。也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的教育观念导致了我们思想上的贫穷。
巧男难为无“米”之吹。思想贫穷的我们,在强势的教育和媒体面前,似乎无话可说。但是有什么理由让我们坚守贫穷?为什么现在可以吃饱饭了,上了那么多年学校,我们的思想依然如此肤浅如此贫困呢?因为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这样的价值观,贫穷就是财富,安贫乐道、艰苦朴素是我们应有的本质,无私奉献是我们伟大的无比高尚的信念。贫下中农最光荣。我们的父辈,甚至一边背诵红宝书,一边高喊: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难道贫穷真如《我不是药神》里那个无良药贩子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一种病,叫穷病,治不好的?
贫穷似病。无论是思想的贫穷,意识的贫穷,还是金钱和物质的贫穷,这句话可真是最真切的真情告白。
可是这么多年以来,权力与财富却一直在暗中媾合,操纵着社会财富的分配,操纵着穷人的命运。苦难和贫穷,相伴相生。劳苦人民,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磨难,有时是人祸,有时是天灾。当上层操纵者再也无可抵赖感觉无辞之时,只要一句“多难兴邦”,也足以给人鸡血,将人糊弄过去,达到维稳的目的。
不管贫富如何悬殊,他们始终大权在握,”我的地盘我做主”。就是想躺在权力的席梦思上做一个皇帝或者是土霸王的千秋大梦,永享盛世太平,独享权力和财富。
一个民族的财富价值观,决定这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富裕还是贫穷。很喜欢这样一句富有思辩和哲理的话,人们一思考,上帝就笑了。
曾记得某人问一和尚,何为人生至福?答曰:“吃饭、睡觉。”问者不解,又问其故。再答:“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是否可以这样问一问自己,贫穷时坚守贫穷,富贵时安享富贵?最起码,贫穷时我们也能享受生活,享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尊严。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央视记者曾经的街头采访:现在的你感觉幸福吗?路人甲说我不姓福,我姓张。路人乙回答道我姓李。无论姓张还是姓李,都是普通老百姓,过的都是平常的日子。是真佛只关注家常,而不是什么真理。家常就是老百姓的钱袋子有没有钱,富不富裕,日子好不好过,就是民生如何。贫穷的时候可以吐苦,苦难来了可以公开咀咒。贫穷是不是财富,这句话是否真理,怎么说这都是个哲学家探讨研究的问题,应该只存在于大学讲坛。
星云大师在《佛光菜根谭》里说:
真正的富有,
是欢喜而不是财富;
真正的贫穷,
是无知而不是无钱。
对于俗世的我,欢喜和财富都代表着富有,无知和无钱都是贫穷。只不过前者是精神的,后者是物质的。
财富,我所爱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愿,面对未来,世上不再有贫穷,不再抱怨贫困,更无须感谢贫困。
愿望是美好的,但我眼见的还是贫穷。生活终究有它客观现实的一面。因为贫困,生活不允许,我们的情感得不到发挥,只好闷声喊出一句感谢贫穷,聊表发泄。就相当于把潜藏在心底那个不安份的自己灌醉了吧,如果太清醒,也太难受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