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像化的必要性
今天谈一谈电影这种载体。
有时我看一部电影,不禁去想,对于这个故事、对于创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一定要用电影这种形式吗?小说不行吗?漫画不行吗?音乐可以吗?
这么一想,突然就觉得有些电影吧,其实换成小说也并非不可嘛。甚至,换一种形式可能效果会更好?
这个想法的起源是我前一阵子看漫画,《红头罩之下》,看过之后彻底掉坑,转头就去补红头罩各时期的漫画了。其实很早之前我就看过这本漫画改编的动画《蝙蝠侠:头罩之下》,但当时看完比较无感,也就没兴趣再多了解这个角色(现在来看我当时错过了怎样一个宝贝!)
于是我忍不住去比较这两种载体,同一个故事,为什么漫画就如此打动我,动画则不行?(但我并不是说动画不好,事实上这个动画是DC近几年出的公认质量很好的动画了,并且很多人是通过看动画入坑的)。我想强调的是,这两个载体所表达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看漫画的时候,看到高潮部分,我所受到的情感触动远远强于动画。一方面是,当表达一种强烈的情绪时,漫画是给你一幅画面,情绪全靠自己脑补,想象空间比较大,容错率其实很高;动画则是要靠画面、运镜、背景音乐、以及配音演员的台词情绪一起合作,才能恰当的表达,容错率就比较低。另一方面,动画比较受制于篇幅的限制,想要表达的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都会被一笔带过了,显然就不能像漫画那样具有强大的拓展空间,遇到某格信息量特别足的可以随时停下来缓一缓。
而说到这里,要抓个典型,那必须又是漫威(我真的不是漫威黑……)。漫威的电影相比于漫画,投资更高,面向的观众群体更广,为了商业上的考量,创作表达上受到限制那是必须的。而漫威的漫画相对来说就更宽容一些,他们会去拿出更多的篇幅,去更加自由地讨论深刻的问题。于是就出现了“漫画里的内战是自由与民主之争,电影里的内战是盾铁与盾冬的较量”这种公开处刑。那么从创作者表达的角度,对于内战这个故事,一定要用电影这种形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这角度来说,很抱歉,这种商业电影的目的真的就是纯赚钱而已。
是的,我们必须要直面这样一个问题:电影是艺术与商业的共谋。有人追求电影的艺术性,就必然有人觊觎电影的商业性。但你要问所有的商业电影都只是来赚钱的吗?答案也是否定的。
每次提到商业片,我总忍不住要吹一波盖里奇,他就是那种我很喜欢的商业片导演。他的电影是那种压根儿没想给你表达很深刻的东西,但就是能伺候着你让你看完电影浑身舒爽,原因就在于他的视听语言简直满分。其实他的很多电影故事都很平庸很套路,主要是盖里奇的表现手法太迷人了,你还真就得那个画面配上那个音乐才带感。比如《亚瑟王》里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段,是亚瑟在森林里狂奔,而这一段的BGM居然是用人的喘息声打节奏,再配上合拍子的剪辑,迷茫愤怒绝望的情绪一下子就出来了,简直骚上天!这才叫真正发挥出了电影这种题材的优势!电影的表达方式就是视听语言,而盖里奇就是那个把视听手法玩出花儿的人。
再比如昆汀,你还真就得听到主角拖着强调在那叨逼叨,还真就得看到血浆糊一脸才爽快。干巴巴的写成文字,那多没劲。又或许昆汀的故事搞成漫画也挺好?配上那种极有风格的画面,视觉冲击力是够强烈的;再加上昆汀写台词的功底,搞成纯文字形式应该也是魅力不减(实际上,昆汀的剧本直接拿来读也很有趣味性)。但俗话说的好,昆汀电影有三宝,血浆、话痨、配乐屌。这么想来,转换成纯文本形式后,失去了那些带劲儿的音乐,也是一种遗憾。所以说有些导演,你还就非得看到影像不可,因为那才是打开那个故事的最棒的方式。
而有些导演,即使不看电影只读剧本也很有趣。
比如《伯德小姐》这种调调的美国独立电影,在电影刚在北美上映网上还没有资源的时候,我只能搞到剧本来解馋,却发现剧本本身已经很有活力了,读起来也是别有一番乐趣,观感并没有比电影差。
再比如比利怀尔德。
我实在太喜欢比利怀尔德的剧本了,百读不厌!他的优秀不是如今颁奖季最佳剧本的那种滴水不漏各种炫技,他没有那么卯着劲儿去大放异彩,他拿手的是,在四平八稳的流畅剧情中时不时配上一句神来之笔的亮眼台词,比如《热情如火》里性别倒错的幽默(“Nobody is perfect!”),《控方证人》里律师拿专业词汇抖机灵,以及《玉女风流》里充斥着的大量的苏联笑话(美国人:“也许我们选错总统了。”“这在苏联就绝不可能发生。”“他们不会选错吗?”“他们根本不能选。”)。这些台词给剧本注入了很多活力,是优雅的,风趣的,机灵的,即便是很小的龙套角色,有时也能分到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好台词。比如《失去的周末》里,一个酒吧里的龙套女配,每次当她受到男人追求的时候(“我能请你喝一杯吗?”),她都会用她的口头禅拒绝:“No, thanks no. I mean, thanks a lot, but no, thanks no.”这就是那种不费力的讨巧台词,没有那种让人捧腹的笑果,但当剧本里充斥着这种文字玩笑的时候,你总是忍不住反复回味,越品就越是喜欢。
当然,比例怀尔德优秀的不止是台词,还有剧作结构的整体把握。我时常在电影快结尾的时候担心进度条要撑不住了,而故事看起来完全是一副收不住的架势,但怀尔德就是有能力在最后几分钟轻轻松松的hold住,甚至在状态好的时候还能把故事拔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这真的是全凭深厚的编剧功底撑着。所以我们说,比利怀尔德的剧本就像是一件精巧的艺术品,值得反复把玩回味,每一遍回顾都是对他精湛工艺的确认,而每一次确认都会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在这种对比之下,故事的视听语言就是中规中矩了,只能说是没有给剧本掉链子,但跟剧本的闪闪光芒比起来难免黯然失色。
但其实比利怀尔德已经达到了另一个程度,即当故事优秀到一定地步,大家自然已经不计较为什么一定要用电影的方式来接触故事了。比如诺兰的黑暗骑士,故事本身已经如此牛逼,那么不管是用漫画、小说还是游戏的形式来呈现,大家都是会给他封神的,形式压根已经不重要了。
最后留一个思考题:你们觉得伍迪艾伦如果不拍电影了还怎么发中产阶级牢骚?写小说?脱口秀?少了爵士乐的伍迪艾伦还是伍迪艾伦吗?
欢迎大家踊跃发言,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