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认为此句中的“闲人”有悠闲的意思,看“相与步于中庭”这句,从“步”子字苏轼与张怀民是在散步,不是“跑”,可见作者此刻很悠闲。
B:我想向A提问。从“欲睡”可以看出,作者根本睡不着,所以会看到月光。那他此刻应是烦恼忧愁的,何来悠闲?
A:我来回答B的问题。从后文“欣然起行”可见作者在看到月光是非常高兴的,所以在后面与朋友的夜游应该是很愉悦的,且后文“空明”的意思是是水的澄澈,可见月光确实很美,如此美丽的景色令作者陶醉,综上所述这里不是烦恼与忧愁。
B:我还想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当时作者已遭贬黄州,且“念无与为乐者”可见作者没有共同出游之人,那么也应是忧愁的呀?且为何又去找张怀民?
A:通过对苏轼的了解,他是一个很乐观的人,所以他并不会忧愁,,且他找到了同样遭贬的朋友张怀民,两人有共同的经历,从“怀民亦未寝”可见张怀民也难以入眠,志同道合的两人才会共同出游。
C:我想要反驳A的观点。作者当时遭贬,意味着他当时已并不忙碌,无所事事,那这里应该用清闲更为合适。
A:我想向C提问,悠闲与清闲有何区别?
D:我想来回答。“悠闲”是在做一件事的感觉,而“清闲”是一种处境,指人很少受到打扰。这两者应该是可以共存的,悠闲与清闲都可以。我还认为,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感慨,体现作者认为只有自己和朋友会有闲情雅致出游。
B:我想提问D的观点。为何作者会这么认为呢?
C:我赞同D的观点。我认为这里作者被遭贬无事可做,有了多余的时间,也有一种自嘲的意味吧。
E:我赞同C、D的观点,闲可以组一个词“闲置”,作者因为作了讽刺变法的诗作,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黄州,自己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被朝廷弃置,且最后一句中的“耳”解释为“罢了”,应是一种自嘲的语气。
B:我认为这篇文章与《答谢中书书》类似,作者在结尾应该也是认为自己不会被世俗纷扰,在遭贬时也不愿去争名夺利。
A:我想提问B的观点。文中并没有体现这一点,是如何看出的?
B:因为苏轼本身是豪放派的诗人,他不会去讨好朝廷之人,且对功名利禄也看的淡薄,所以不会去争名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