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被教导,不麻烦别人是一种美德。
在我们的观念里,独立解决问题的人往往强大而体贴。
于是,我们渐渐习惯了单打独斗,哪怕遇到困难也不愿意开口求助。
结果一拖再拖,事情变得更加麻烦,直接导致了自己的损失。
我们甚至不敢求助亲密的家人、朋友,宁愿咬牙死撑,也不愿意与TA们分担。
不麻烦别人,似乎成为了一张优秀的社交名片。
然而,董卿却在麻烦别人的路上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倪萍。
倪萍出演《朗读者》,董卿助阵《声临其境》,两期节目因为她们的互相麻烦而增色不少。
两人的关系不仅没有因此疏远,反而变得更加亲密。
越敢麻烦你的人,越值得深交。
2
/伪装独立,是最大的麻烦/
我们时常在微博上或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抱怨自己的奇葩亲戚或同事。
“我表姐突然说周末要来我这住一晚,因为住酒店太贵了。这种只有在过年见面,还从来没给我包过红包的亲戚,是不是太不拿自己当外人了?”
“上班时间看剧玩手机,等到快下班了说工作做不完,求我帮忙。不好意思哦,您爱看剧,我也赶着下班回家打游戏啊~”
这些动不动就摆出“咱俩谁跟谁”的气势、爱给人添麻烦的人,都被贴上了“厚脸皮”的标签。
久而久之,大家似乎默认了一条社交规则:别给人添麻烦。
于是,一想到麻烦别人有可能会被挂上网络公示,TA们毫不犹豫地打退堂鼓了。
即便鼓起勇气开口求助,也要反复地确认对方有没有不耐烦、不高兴。
太过在意别人的眼光,所以精心地用独立来包装自卑,保护自己。
而那些从来不寻求帮助的人,又常常会给别人留下独立自主、能力优秀的印象。
“你看,TA从来不找别人帮忙,自己解决所有问题,多独立多优秀啊!”
但别人看不见的,是TA揪着头发辗转各大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几小时,和那几小时内慌乱的内心。
公司向设计部推荐了某个排版软件,做出来的效果不仅美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小李接触的软件较少,当别人已经熟悉了操作,他却还在研究。
但工作不等人,小李先是上网搜索,后又抓耳挠腮地尝试了一个个操作。
直到下班,小李都没能完成当天的工作,连带部门的同事也要一起加班。
为什么开口问一句“可以帮帮我吗”这么难?
因为,开口问别人,显得自己很没用。
对自己能力不足而感到自卑,更对暴露自己能力不足感到害怕。
为了掩饰,TA们宁愿转个山路十八弯,也不愿意求助身边的人。
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然而有时候,不敢寻求帮助不仅仅是害怕暴露自己的短处。
被拒绝时的窘境,使TA们的自卑无处藏身。
一次开口求助已经是竭尽全力,如果对方拒绝,不仅会让TA们感到十分难堪,而且导致他们不敢再开第二次口。
“已经失败了一次,难道还要去自讨没趣吗?”
甚至会扩大联想:他是不是讨厌我?我是不是得罪过他?他是怎么想我的?
因为自卑,所以主动将对方想象成挑剔、易烦躁、不近人情的形象,把所有结果预设到最坏,自己吓自己。
因为自卑,所以过度地自我检讨,自我否定,最后陷入自我怀疑。
3
/亲密关系,从互相麻烦开始/
心理学上,把这种不敢麻烦别人的情况称为“依赖无能”(counter-dependency)。
依赖无能者看起来独立自主,实际上是因为耻于向他人求助,内心脆弱孤独。
遇到事情,不管大小,TA们更愿意独自扛着,而不是寻求家人朋友的帮助。
把困难和压力留给自己,久积成病,还用“强大”来麻痹自己。
但真正的事实是,依赖无能者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上更加无能。
人和人的关系都是从互相麻烦开始的。
你帮我拿个快递,我回你一句谢谢;你为我解决一个问题,我请你吃顿饭。
一来二去,我们建立了社交关系,从认识的人,到熟人,到朋友。
“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但是,不麻烦彼此,关系也就无从建立。有这种麻烦哲学的人,难以发出对关系的渴望,所以势必会退回到孤独中。”(来源 | 武志红《巨婴国》)
过分独立换来的,是孤单。
而亲密关系更需要互相麻烦。
小郑从来不把工作上的烦心事告诉妻子:“我一个人烦就可以了,说多了她也会烦。而且她也不懂这些事啊。”
不麻烦妻子的结果是,强颜欢笑、不耐烦、沉默,“我没事,你让我一个人待会就可以了。”
他以为这是对妻子的体贴,但妻子却“不领情”。
“我也是有工作的人,怎么就不懂了。就算我真的不懂,也可以只做一个倾听者啊。夫妻之间就是要共同分担,什么事都自己扛着,别人问起来我反而一问三不知,跟个外人似的。”
和朋友吐槽,和爱人诉苦,传递出的信号是:我信任你,我需要你。
共同分担压力不仅不会瓦解亲密关系,反而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
因为我们之间处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所以那些需要对外隐藏的,我可以在你面前袒露。
我需要麻烦你承受我的一部分困难和压力,麻烦你扮演一个倾听者、建议者,和我一起解决问题。
而那些过于“强大”的人,往往形单影只。
4
/“还人情”不是等价交换/
不敢麻烦别人,除了心理负担,还有实际利益的担忧。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个人情社会,受了别人的恩惠,总有一天要还回去。
别人帮了我,我不还人情,这是要被说闲话的。
所以最好,大家不要相互麻烦,两不相欠。
小李有一套“成本哲学”:时间精力是自身成本,麻烦别人是人情成本,自身成本可以自我控制,人情成本还要看别人眼色。
考虑到日后对方可能会提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或让自己感到为难的请求,还不如自己多花点时间去研究解决,似乎成本更低。
把社交圈里的每个人都打上+1、-1的符号,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量化、计算,麻烦别人变成了一件麻烦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的是摆正心态:“还人情”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为了感谢。
回馈别人曾经给过的帮助,并非是为了抵消一笔人情债,而是用对方需要的方式来感谢TA的慷慨。
上初中的弟弟每天骑车载他的同学去学校,单程三公里多的路,他坚持了一星期。
原因是同学打球伤了脚,父母又不在身边,坐公交又挤又容易迟到。
“上次我的手骨折了,都是他帮我背书包,替我打水。”
我暗想:这么小就知道要还人情了啊。
但他的下一句话狠狠地打了我的脸,“人家对我好,我也想感谢他嘛。”
在他看来,这不是“还债”,只是朋友间相互帮助、相互感谢的方式。
事实上,人情与人情并不对等,又如何能在之间划上等号。
是背了一个月书包的人情更重,还是骑车载了一个星期的人情更重?
一段普通的关系,不会因为举手之劳而变成一物换一物的交易。
一段亲密的关系,更不存在谁亏欠了谁。
我们在伸出援手的时候,都不曾计算过对方要如何报答,又何必在开口麻烦别人前就担心着对方会索取什么样的回报。
抛开利益的顾虑,或许我们能够更容易地说出:“可以帮帮我吗?”
5
/不要活成一座孤岛/
不敢麻烦别人的人,往往把求助这件事想象得过于严重。
没来得及张口,就已经把结果在大脑中无限放大。
其实,麻烦别人不在于“求助”,而在于“合作”。
协作才能生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靠单枪匹马闯不出天下,甚至连走出家门都成困难。
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取长补短才能完成某一件事。
我们彼此需要,所以互相麻烦。
求助别人不仅不丢人,更不代表你能力不足,恰恰是表明你懂得了合作的智慧。
而且,寻求帮助≠厚颜无耻。
之所以有那么多奇葩被吐槽,仅仅是因为TA们像巨婴一样,没有经过思考就直接把所有事情都堆到别人面前,丝毫不顾别人的感受。
而我们所说的麻烦别人,是在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情况下,向他人请求支援。
对于依赖无能者,需要做的是强迫自己去麻烦别人。
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会发现前方并不是万丈深渊。
对方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刻薄”,事情的解决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艰难。
如何正确麻烦别人,你需要做到:
一、麻烦别人,尽可能得提供已有的信息,表达清楚自己的需求。
我们可以请求帮助,但不能把问题丢给对方然后坐等回复。
事先做好搜索,然后明确地告诉对方你需要什么样的指导和协助,这是麻烦别人的基本素质。
就比如同学拜托小张做活动海报,小张很乐意地接受了,马上打开电脑,花了一个多小时设计了一张具有现代感的海报。
把做好的成品发过去后,同学来了一句,“能不能做得古风一点?”
小张也很痛快,“不能。”
明明是自己的事情,却要求帮忙的人去搜集掌握信息、揣测意图,这是拿自己当甲方爸爸呢?(没有说甲方不好的意思。)
二、判断好对方的能力和时间成本,不要提过分的要求。
一位在健身房做私人教练的朋友英文很好,常常有人找他帮忙翻译。
有的人直接截了几张图给他;有的人复制粘贴原文发到了他的微信上;还有的人建立文档,自己翻译了大部分,剩下不懂的地方用红色标注。
他说,“第三种人我一定帮,第二种人看心情,第一种人哪凉快哪待着去。做私教一个小时300块,我用花时间给他帮忙,凭什么他轻轻松松截个图就甩我脸上了?”
别人的时间也是时间。无论用金钱还是请吃饭作为答谢,麻烦别人首先要为对方省去麻烦,而不能理所当然地做伸手党。
三、改变现状,先麻烦亲近的人。
突然要求一个依赖无能者去麻烦不熟悉的人,是不合理、不可行的。
相对而言,朋友和家人更愿意帮助你改变这种“伪独立”状态。
拜托亲近的人做一点小事,顺路买个东西,或分享近日的困惑烦恼。
一点点地改变,慢慢建立起敢于求助的心态。
6
总有一些问题我们无力独自处理,总有一些事情我们需要与人合作。
适当地敞开心扉,适当地示弱,我们才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拉近与人的关系,建立自信。
孤军作战的时代已经过去,学会麻烦别人,我们才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