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从郑州回来非常困,躺下之后直接睡到了6点多。今天早上县城里全员核酸做完核酸之后,坐909去平顶山中医院看望父亲。老头生病时间长了,有情绪,我姐照顾他时间也长了,也有情绪。所以生活里面很多时候就是那种做的最多付出最多的人,往往被周围的人埋怨。而那些没怎么出力的人,正因为他没怎么出力,所以成了好人。另外一个,不管你做了多少好事,只要你有抱怨,或者做了一件让对方不舒服不高兴的事情,所有的付出就付之东流了,也就是火烧功德林。正是因为我知道这一点,所以我才能更好的理解病人和照顾的人。父亲见我很高兴,昨天是我生日。他还为昨天没有给我打电话而自责。说昨天惦记着打电话,后来忘了,糊涂了。
我爸一直惦记着我是有原因的。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他们算过卦。算卦先生说我妈有一个儿子,我爸也有一个儿子,可是他们有两个儿子。算命先生解释说,我妈去世的时候,有我弟在身边,我爸去世的时候我在身边,我爸相信这。
下午回来,到家已是4点,赶紧准备晚上的课。今天是周五,晚上的公益沙龙由我来讲。分享的主题是“敬畏之心——被我们忽略的教养灵魂”。培养一个没有恭敬和敬畏心的孩子,远比一个没有成就感的孩子可怕的多,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其实本质就是没有敬畏心导致的。
一个母亲在伤心流泪,但是泪水还用一把雨伞把它撑起来,他想保护那个孩子。当家长去承担了所有的委屈,痛苦和不容易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孩子的时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他没有人生的这种经验和感受,他怎么能够去孝敬父母,敬畏天地。感受不到别人的痛苦的人是不幸的,对他人来说同样是不幸的。因为这个世界上90%的痛苦和不幸以及灾难都是那些感受不到他人的感受的人造出来的。往小里说。如果孩子感受不到你的感受,当我们生病当我们不舒服的时候,孩子会不会感受到你的感受来伺候你,照顾你?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会培养出缺乏敬畏心的孩子呢?第1个就是不尊重孩子经常打骂体罚孩子的家庭。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法,你用了一种什么的方式来跟他做回应?当孩子向你诉说自己委屈的时候想辩解的时候,你是否做了冷静的聆听?最近一次你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你是说的多还是听得多?
唯一正确的答案就是一定要多听孩子说。甭管孩子说的对不对,说本身就是一种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对了我们可以慢慢纠正给了孩子表达的机会,如果没有让他说,他会有一种不尊不被尊重的感觉。
第2个容易培养出孩子没有敬畏心的家庭,就是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的家庭。知道孩子为什么动手打人吗?那是因为他心里有不舒服说不出来。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要反思。第1个我们是什么样的家长?身上有没有这种行为?第2个,当孩子遇到这些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教会他方法。教育的核心就是言传和身教。但我们这两个方面都没有做或者没有做对的时候,凭什么你就希望孩子能做好,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
第3个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娇惯孩子的家庭。还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这个家庭的孩子一定会出问题。与其说你在娇惯孩子,倒不如说你是在娇惯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儿。无条件娇惯孩子的本质,是家长在无底线的纵容自己内心的欲望,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爸爸做好爸爸,爸爸做好爸爸妈妈做好妈妈孩子就一定能够做好自己。很多时候爸爸妈妈。和孩子分别在不同的轨道上走,可是有的爸爸妈妈喜欢跑到孩子的轨道上,结果把孩子挤出去了,孩子出了问题,他反而去埋怨孩子,你什么事没做好,什么事没做好。好比开车,如果把开车比喻做我们人生的时候,那我们的方向盘应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因为和孩子的关系,你可能坐在了副驾驶上,但是我提醒你在高速行进的过程中,你去和孩子抢方向盘,不断纠正孩子,那是相当危险的,那是一定要出问题的。
缺乏敬畏心的孩子往往容易出问题。如无法建立是非与规则意识,人在纪律范围内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缺乏敬畏心的孩子,无法建立规则,他就会很暴躁很情绪化,也没有办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无法形成尊重他人的礼貌的助人的品质,更无法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所以培养孩子的敬畏之心。就变得相当重要了。
关于如何培养敬畏心,我要说说我的思考:1.在家里边要做到父母教育观念的一致性,就是教育孩子我们要沟通,可以提前沟通,可以临时沟通。如果紧急情况出现,那就在一个人处理的时候,另外一个人憋住。反之亦然。保证观念的一致,观念不一致就容易出现孩子莫衷一是或者钻空子。观念一致了,孩子就知道朝哪个方向去努力。就能够身心一致。
2.在孩子面前树立对方的威信,不要说对方的坏话。孩子对另一半的看法,总是和你对另一半的看法直接相关。如果你总是在孩子面前树立另一半的威信,孩子也知道你们是一致的,并且看到你们一致,他也会内在一致不拧巴,做事有力量。孩子之所以敢挑战你不尊重你,和另一半做的功课是分不开的。
3.不要让孩子卷入父母的矛盾或者婆媳的矛盾中。在中国很多女性会把自己对丈夫以及婆婆的不满说给孩子,让孩子跟他站在一起,做他的支持者,陪伴者和倾听者,没成想这样直接误导了孩子,无形中让孩子跟父亲的关系疏远,跟奶奶的关系疏远。无法和父亲认同,无法和奶奶链接,这个孩子是无力的。尤其是这个奶奶又替你抚养了孩子或者为你们家庭做出很大贡献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