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所讲到的这个话题是由我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的一篇文章所想到的。文章提到,具有中国式星巴克之称的“雕刻时光”咖啡馆关门了。
曾被称为“民族第一咖啡品牌”的“雕刻时光”的倒闭,除了诸多的因素外,有一个因素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那就是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快节奏的今天,会有几个年轻人会坐在咖啡馆悠闲的喝咖啡?在大街上,你会看见行色匆匆的人们和疾驰如飞的快递员,人们所有的事情都追求一个字——快。
人们不仅在生活中追求快,在教育中也追求快,记得雷夫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提到一位美国教师管理班级的法宝:当你接手一个新班时,第一天进到教室后,一定要一脚踹倒班里的垃圾桶以显示你的态度,这是雷夫老师举的一个反面的例子,开的一个玩笑。不过,不能不给我们带来反思,因为这样的老师确实存在,在这样的老师的管理下,孩子肯定很听话,因为不敢不听,但这样立竿见影的效果真的好吗?
再举一个例子: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高压锅的发明让我们能在短时间内喝上一口浓浓的鲜汤,但味道却怎么也不如细火慢炖的汤来得鲜美。
所以说,你若要快,可能得牺牲香,你若要香,就得要耐着性子。
面对一锅汤我们可以选择熬制的方法,但面对教育我们能选择吗?
教育面对的是广大的学生,是一个个的个体,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一个特殊的职业,注定了我们不能快,不能像工厂一样批量生产,要以匠人的心态去对待每位学生,有时,他考验我们的不仅是耐心。
就拿我们班的一个孩子为例,我们班的贺是一个活泼、调皮、但很爱冲动的孩子,三言两语就能和别人动起手来。不是在走廊上和同学打打闹闹,就是上厕所时把其他同学推到菜地里去,就连睡觉也能钻到别人被窝里说话,总之每时每刻他都在给我制造“惊喜”。几次批评教育好像都不起作用,依然是我行我素。
后来当他又一次犯错误时,我请来了他的爸爸面谈,想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性格,让他帮我一起改变孩子。谁知还没等我把事情讲完,他爸爸就已经非常生气了,上前动手就想打孩子。我连忙劝阻,也好像明白了为什么贺的脾气会如此暴躁。
因为孩子会用他们所尊敬的成人的榜样来建构自己关于适当行为的观点,而有时,不当行为的产生是儿童向不当角色榜样学习的结果。
于是重点由孩子变成家长,不过贺的爸爸是一个特别明事理的人,也能很好的配合我的工作,后来我们通过沟通,在教育孩子上达成了一致!
再后来贺就有了很大的变化,课间再也看不到他与同学打闹的身影,而是捧起了课外书津津有味地看着,他还帮助生病呕吐的学生拖地等,伴着我的鼓励,他正在一步步转变……
如果故事就到这里该多好!
但好景不长,坚持了两个月,在临近期末时,就又“事故频出”。当又一次与同学因小矛盾而动手打架后我找了他谈话,他很真诚地告诉我:
老师,我知道这样做不对,我也在努力控制,但也不知为什么总是很冲动,总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我告诉他:我知道你很想要改变,你所有的情绪我都是可以接受的,但不是你所有的行为都是我可以接接受的。你前段时间表现挺好的,说明你可以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相信以后你也可以管理好自己……
通过一次次的沟通,贺现在在慢慢地改变,虽然偶尔还会犯些小错误,虽然我还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教育他、帮助他改变,但是值得欣慰的是,他总体表现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状态。
对待这样的孩子就与我们帮助婴儿说话相似,不能仅仅因为他们不能说话,我们就不和他们说话。同样,不能仅仅因为他们以前努力的效果不大,就认为我们不应回应他们或鼓励他们做进一步的尝试。
当你向孩子传递了你相信他有能力对他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时,他觉得你信任他,把他当做一个好人看待,他就会努力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当然,这些都要建立在互相尊重和有效交流的基础上。当孩子感觉到了你的尊重、你的理解,他从内心就会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所以有些事情可以追求快,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有些事情必须慢慢来,比如教育。我们要遵循儿童的生长规律和性格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育。
就如同学者张文质说过这样一句朴素而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也说道:“它绝非是一种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所能做的就是:耐心守候,静心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