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用语言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从而形成一篇一章的东西。“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章就如一潭湖水,没有思想、灵感的注入就像沙漠中的人儿无法得到水的滋润,湖水无法更新,就会逐渐变成一潭腐臭的死水;拥有思想与情感的湖水是有生命的,潺潺流水,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只有碧波荡漾、百转千回,才算达到极致,这样才能让读者百看不厌。
那么文章该怎么写才能读来既有探讨价值,又百看不厌呢?
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运用了一种结构技巧,而这种技巧就是“对照式”。两者对照,形成鲜明对比。
比如,黑与白本是两种极端的颜色。正因为黑反衬了白的明亮,也正是白将黑突显得愈加深沉。两者鲜明对照,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在增强效果的同时让字里行间的褒贬情感更加强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从这一句话出发,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证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说明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
文章一分为二,先从反面论述中国人“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正是这种反复回顾历史,沉迷在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无法自拔,使中国人一直自己认为心中的“天朝上国”还是一如既往的所向披靡,前来觐见的外国使者络绎不绝,殊不知早已腐败不堪。面对如今的落魄也只是将精神寄托于神佛,不付出实际行动,凭空落泪,丢掉的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后文从正面出发,列举中国从古以来勤学奋进、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有些虽被抹杀于黑暗之中,有些不为大家所知,也正是这些人成为中国的脊梁,说明中国人也是有骨气,有自信力的。
反面虽阐述了中国的落后,却在直接反驳错误论点,正面论证中国的正气所在,提出来正确观点。由一方面的“黑”衬托另一方面的“白”,增强了作者的情感,也充分说明了中国人的浩然正气是从骨子里出来的。正反对照的艺术结构增强了作者所论点的正面性。如郭沫若的《杜鹃》,通过可怜、哀惋,纯洁、至诚与狡诈、专横、残忍的一正一反两种形象的对照,显出杜鹃的可僧可恨,然后点出题旨: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面杜鹃被人哺育着。形象鲜明,文章的主旨明确。由此可以得出,对照这一结构安排会为文章增添不少色彩。
在平时的写作时,我们也经常运用对照式,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丰富文章内容,而且使文章的立场更加鲜明。正是这种一明一暗的呼应,让字与字间隙中的情感更加强烈。
语教三班 马蓉
219306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