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协的学长们说这周六组织外拍,地点在所城里与凤凰山间徘徊,我想去所城里,但还是要服从安排。本以为要错过这次去老城去的机会,喜出望外的得知商议的结果是去所城里。
这几日天气转冷,一个学姐便被这冷空气打败。结果早上烟台又飘起了鹅毛大雪,携着烟台的“妖风”吹得人不敢出门。几个舍友被冻到连被窝都不想出。一群人在Q群里哀叹今日天公不作美,但下午到了集合地点却惊讶地发现和预料中的大不相同,想象中的只有寥寥数人,而实际上居然有来了十多人。
欢欢喜喜地抢着上了51路公交车,一旁的阿姨似乎在笑我们的急躁:又没人抢,急什么?来到所城里,念了一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见到这烟台的老城区,又有些感伤。不知是早上辩论输了还有些不悦,还是忆起故乡兖州那同样破旧的房屋,不对。
这里的老街是清朝民国的民居,而兖州的,好像早已拆得一干二净了吧?一行人沿着所城里大街走进去。便一个个长枪短炮地拍了起来,而我这个没有相机的咸鱼弱弱地站在一边围观,蓦地发现一处院子居然门户打开。急匆匆地踏了进去,却大失所望。院子里杂草疯长,垃圾遍地,破旧的门,破旧的窗,还有也许十多年没清洗已经全黑了的窗纱,让我想起了一部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
很好奇为什么无人居住,因为有电有水,我想在这样寂静幽雅的小巷中生活,定别有一番趣味。不过远远的喇叭声为我解答了所有疑惑。
“早搬迁,早受益。”
(何建辉学长强势出镜)
原来要搬迁了啊。
网友说:“所城里胡同交错,路面是石子路,这是90年左右所城里的海外华侨捐资修建的 。经过20余年的使用,可以说这些石子路是所城里最新的建筑物了。”
早来一个星期?还是一个月?是不是就可以看到那种幽静闲适的生活呢?就像北京的南锣鼓巷一样赞的地方。心中不禁懊恼着:摄协迎新大会时学姐就说了这里要搬迁了的啊!
喇叭声越来越近,终于,站在喇叭下,听着循环播放的搬迁通知。一行人决定往南还是往北?学姐眼尖看到墙上的路标——所城里社区图书馆。
(周立垚同学强势出镜)
“我有个同学上个星期来过,她说这个图书馆很好看,要不我们去逛逛?”
“好啊好啊。”一片附和声下,我们边聊边走,在小巷里钻过来钻过去,想起一个没能来的学长临行前的叮嘱“小心点,别迷了路。”果然很有道理。(PS:鲁柏学长好像迷过路?)看见前面一栋鹤立鸡群的屋子,我猜肯定是了,一个同学快步走过去(不存在的,这是我编的哈哈哈哈,艺术加工),怔怔地呆住了,我喊了一声,没回应,我也走了过去。在一片古色古香的民居之间,突然有了这样一个简约的图书馆,真的让我大吃一惊。
(网图,侵删)
走到门口,却发现里面满满的都是人,问了一下工作人员。原来有人在这里举办活动,不禁大失所望。更有趣的是听到身边一对中年夫妇的对话,让我感觉很有意思。
“你怎么出来了?”那个阿姨明显有点不高兴。
“都几点了?一会天黑了我怎么拍照?”大叔指着腕上的表说。
“晚上去万达拍夜景啊。”阿姨底气不怎么足。
“万达有什么好拍的,都去这么多次了。”大叔说着就准备走。“我先在所城里逛一会,你们完事了给我打电话。”拿起放在墙边的三脚架就走了出去。
特别想跟着这个大叔一起逛一逛所城里,我想他拍时定会有与我们不一样的感悟。可惜已经四点多了,再过一会,也就该回学校了。
一路上看着墙上处处有的出租二字显得滑稽可笑,谁会来这样的地方住呢?除了街上的老人。我抬头,看见前面一对老人在墙上看着什么,“房屋出租”。我猜可能是他们的一位老邻居老街坊搬走了吧,也可能撒手人寰了。
几个人要拍小巷,身边咔嚓作响。“花开富贵财源广,竹报平安福寿多。”“横批吉星高照”我正看着门上的大红春联。门忽然开了,一个老人,被我们打扰了他的清净。伸头看了一眼,又回去了,可能他已经司空见惯了吧。
走到前面,看到一户门开着,以为又是一户无人居住的小院,便冒失的要闯进去,结果看见一位老者在锯木头,还好老人丝毫没有注意到我们的不请自来。专心致志,这是浮现在我心头的想法。想问一句在做什么,但不忍心打破这样的寂静。便悄悄溜走了。
脚没有停,手也没停,一张张美丽的照片,也随着我们走出小巷的脚步拍了出来。但当我们从小巷里转出来,回到大街上时。听到那个喇叭,感觉换了一个世界。回头看,是寂静的小巷,转回来,又是人声鼎沸的大街
呆的越久,越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时间在这里倒退了十年,又或者是二十年。连最新的建筑亦是二十年的年龄,比我还要大上两岁。我也许是在感受着所城里这一片将死之地最后的呼吸。以后无论是改造还是重修,都不在是我今日所见到的所城里的。
很多人来这里拍照,我们也是俗人之一,不过在这样的街道行走,仿佛心都静了,好似回到了小时候,懵懵懂懂地走在路上。
虽然为这里搬迁而感伤,却也收获颇丰。
第一次出来外拍,就是这么赞的一次出行,想必是一个很完美的开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