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想一想这个问题:不同的孩子,基因不同、天赋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教育方式也不同,为什么非要孩子都同样“成功”,而不允许孩子变成不一样的人?
现状与纠结
写上一篇关于兴趣班的文章时,我已经经历了长长的纠结——到底是要拔尖的成绩,还是要孩子全力发展自己的优势?
我两个都想要。这一切,都是我想要,不是孩子想要。
我希望珊珊既能发愤图强,成绩拔尖,又能一手挑重担,把所有的特长都练得好好的,牛逼到不行。
现在,珊珊周末两天要上四节课外辅导班,平时每天除了要完成家庭作业,还要完成课外辅导班布置的4种作业,另外星期一、三、四还有右脑和英语课。如果还能挤出点时间,就学习编程课、完成编程作业。
一周至少上学6天,每天早上8到晚上9点,这是比996还要长的工作时长。
安排这一切,我并没有问过珊珊的意见,我认为我做了对她最好的选择。
人生处处是战场
上周,我和几个高中同学吃饭,大家不自觉的又聊起了小升初。
二年级孩子的家长,已经提前打听好要报的学习班,准备马上投入战斗。四年级孩子的家长,围着刚刚才考上重点中学实验班的孩子家长,翻出手机备忘录,一字不落地记着笔记。
中途有个同学提前离场,她是重庆最好的重点中学的老师,临走的时候给了我们一句忠告:孩子的成绩,尽力就好,给孩子更多的陪伴,让孩子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可是,在场的同学,估计没几个人能听得进去。小升初,犹如杀红了眼的战场,你的孩子不杀进去,机会就成了别人的了。
一切都指向“改变”
回到家,我反复回忆着晚上的一幕幕,最后同学那句话给我的触动最多。看着孩子在台灯前揉着眼睛赶作业的样子,我也很心疼。
第二天,我又和珊珊的右脑老师谈了谈,分析了现在孩子的现状——为了提升分数,珊珊花了大量时间在基础课程上,这种情况下珊珊根本没有时间去提升自己的优势项目,也没有时间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回家路上,又选了一本书《让孩子远离焦虑》听起来,其实也是为了让自己从焦虑的情绪中脱离出来,更客观地看待整个事件。
书中有一句话对我触动非常大: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被训练得非常会考试,会考试的人太多了就不值钱了,而和只会考试的人不一样的人,反倒更有价值。
父母应该放下焦虑
我们父母比孩子更容易焦虑。
焦虑是什么?焦虑就是对无法把控未知事物的恐慌。
未来不可知,所以我们充满焦虑。我们不仅担心自己的未来,还要把孩子的未来也拽着自己手上。既无法把握,又不愿放手,焦虑丛生。
我们担心孩子考不上重点初中,进而考不上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找工作只能找普通的工作,从此人生碌碌无为,平淡终老。
我们想象着孩子考上了重点初中,进而考上了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找了个挺不错的工作,从此过上了996的幸福生活。
但现实是:你担心的未必会发生,你想象的未必是事实。
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经过了无数的纠结,也和珊珊爸爸谈了我的想法,我做了一个决定:放弃珊珊的课外补习班,给她腾出时间,让她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
做这个决定,真的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毕竟,现在还是应试教育的天下,要从考试的洪流中分离出来,谁也不知道到底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路。
也许孩子现在学的东西,在未来根本用不上。留给她的只有想象力、思维方式、动手能力、健康的体魄、情商财商逆商,这些,够不够?
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开始
正所谓智者不惑,我们的焦虑,是因为我们总在胡思乱想。对自己和孩子未来的迷茫和担忧,只能增加我们的压力,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改变我们的感受。
比如孩子成绩差这件事,如果你觉得只要孩子成绩差,那她一辈子都完了,没有出头之日了,你的焦虑只会传递给孩子更大的焦虑以及错误的价值观;而如果你看到孩子还有很多优点,比如善良、情商高、画画好,你放下了你的焦虑,孩子的未来也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糟。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放下了,孩子才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我们不要变成苍蝇一样的父母,一天到晚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稍有出错便批评教育,还要把别人家的孩子拿出来当榜样。
我们要和孩子一起享受学习生活,肯定和接纳孩子。在爱和包容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