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号上午,生物教研室在教研室主任张春阳老师的主持下进行了主题为“三新”背景下教材深度研读的教研活动,教研地点在格物楼二楼会议室。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三新”情景下教材研读活动,二是以高考题讲评的形式分析新教材在新高考中的知识呈现特点。
张春阳主任首先进行主题发言,题目是“从高中生物教材看新教学的变与不变”,分别从“课堂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变化”、“课程结构变化”、“教材知识内容变化”和“其它变化”五个方面分析了新老教材的“变与不变”,强调了生物学科的课程基本理念变化为:着眼学科核心素养,聚焦大概念,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明确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生物课堂教学的总目标。学科核心素养融合了原有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张春阳主任还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新教材中的“知识变化”内容,并以“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伴性遗传及人类遗传病”为例,详细说明了教材中的“增”、“删”、“改”、“淡化”、“移动”的具体内容及对应的教学策略的建议。
张春阳主任还和大家分析了新教材中的其它一些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家访谈”更新;章节导入的更新与角色转变;教材内容更新与组织优化;课后阅读材料更新;全面更新插图、美化版式;等等。(2)与教材正文关联的学生活动(原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模型构建”“模拟探究”以及“资料分析”“资料收集和分析”“思考与讨论”等)整合为“探究·实践 ”与“思考与讨论”。整合之后,教材栏目基本分两大类:一类是观察、实验、制作等需动手操作的活动:“探究·实践 ”;一类是基于资料,不需要动手操作的活动:“思考与讨论”。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删除了3个实验,调整1个实验,补充1个实验。删除的3个实验为:“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其中“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改为“思维训练 运用模型作解释”;“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则调整为“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增加“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该实验可以说明酶的专一性。
(3)问题探讨更强调真实情境和贯穿情境。以科学事实(来自科学史或来自科研报告)、日常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解决问题,提升素养。第一,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无论是章首页,还是各节,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都强调了“真实的问题情境”;第二,强调情境的贯穿性,注意前后呼应。情境贯穿问题探讨→ 正文介绍→ 习题。
(4)章后习题难度有所提高,注重了综合性的考查,重视核心素养发展和检测。
研读完新教材后,高一生物组闫锋老师、李晓风老师结合新高考的背景,分别解析了一道典型的高考题。闫锋老师选取的是2022年全国乙卷第6题:辨析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李晓风老师选取的是2020年山东的高考卷17题:遗传家系图与电泳结合的分析。两位老师从新高考下对相应知识点的要求出发,结合高考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考察,深度解析了两道题。
最后,张春阳主任对本次专题研修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以下建议:1.提升课堂的高效性。继续推动具有生物学科特点的高效课堂,鼓励大家探索新教学方法、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技术、寻找网上优质资源整合利用,坚持“学本”、“生本”的教学理念。
2.实现练习的立体性。教研组的早读检测、章节练习、限时练与年级的各类考试相结合,练习册与必刷题的统一协调使用,自主命题的难度和基础知识的统一等,坚持练习的统一性和层次性。同时说明了平时教学中练习处理的几个问题,如早读任务的随意性、作业批改的反馈不及时、限时练登分次数少等,要求大家关注并规范起来。
3.做到知识的系统性。各教研组团结协作,在磨课研课时把相应知识问题化、问题系列化、答案规范化、思维可视化,通过导学案、课件等载体,以思维导图、章节小节等形式让知识形成系统,提高学生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