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后童年趣事(山径·杨进文)

【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

(山径文学社是1985年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群少数民族青年自发组建的群众性业余文学组织。)

·

六零后童年趣事

·

【杨进文】

·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在那个艰苦时期,我们农村的孩子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更不要说吃零食、买玩具、穿新衣了。我的童年,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文化生活,与现在都不可同日而语。说起来现在的人们都不能理解,也难以置信,因为他们都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今,一生中最无忧无虑、最幸福快乐的童年画面,时时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浮现;尽管童年在人生中非常短暂,尽管那个时候物质和文化生活极其匮乏,但我的童年却承载了我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

摸螃蟹

·

我出生在湘桂边界的苗乡--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这里山清水秀,古木参天,溪沟纵横,流水潺潺。童年所处的那个年代,农民种田种地都没有农药、化肥可供使用。因为无任何污染,生态环境极佳,小河里的水生动物繁衍起后代来,风生水起。最为常见的是螃蟹与虾公。

·

·

因为螃蟹张牙舞爪,横行多节,还习惯在沙地下挖眼打洞,“放荡不羁”,“品性不端”,给人的印象不是那么"亲切慈善";螃蟹“猖狂"至极,给我留下的印象亦深。我们寨子里,每当逢年过节或哪家来了贵客,有时也杀鸡宰鸭。人们在屋里用开水将鸡鸭浸烫后,拔过毛,就放到一个小盆子里端起,拿着菜刀及剪刀,来到院子门口的小江小溪边,蹲在那平时洗衣物的青石板上面,先是剔除家禽身上的细毛,随着清清的河水淌去;然后是剖腹翻肠。


其时,隐藏在青石板下面的那些"老螃蟹"再也耐不住性子,迫不及待拱出洞来“抢夺”家禽肠子,用它那两个最大的钳爪,使尽解数往洞里拖,把那肠子绷得笔直了,犹如一场没有“啦啦队”的人与蟹之"拔河比赛"。


当然,那时家里杀鸡宰鸭的机会是少之又少的,一年都没有两次。在我读小学的那个时期,家里偶尔杀了鸡鸭,我就跟随着大人去江边解剖。我用废弃不能吃的小肠去勾引螃蟹,然后“顺肠摸蟹”。那些老螃蟹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胆大细心,且行动速战速决。我的那双小手稍慢一点,则会弄个“赔了夫人又折兵”,既丢失了诱饵(家禽肠子)又伤了心失了望,叹息不已……有时,还情不自禁地左手打右手,责备自己当时不麻利。

·

·

放暑假的时候,我们寨子里的几个顽童就各自提起一个竹筒结伴去河里翻石块、摸螃蟹。常见到的螃蟹是深黑色的,偶尔也有白色或者红色的螃蟹。


在摸螃蟹时,我们的小指头被其大爪夹伤成为常态,不过红肿一天多时间,也就安然无恙了!每当春末夏初,汛期来临,螃蟹极为敏感,它们纷纷出洞爬往高处,进入"避难场所"。


有时摸到那些雌性的螃蟹,正处于孕期,其腹部那个“叶口”张开,不能遮腹。它“腰缠万子”,紧紧地裹着那些不计其数的黄色的蛋仔。我与这些母蟹"邂逅"之后,只是看了一看,摸了一摸,最后还是将它放生了,让其继续去生儿育女!唯此母蟹,享我优待。至于另一类螃蟹,嘿嘿,我们就照收不误,成了我们餐桌上的美食!

·

掏鸟窝

·

“上树莫取(掏)鸟,下河莫洗澡!”这是在我儿时,寨子里的长辈们统一口径教育所有男孩子的一句口头禅。


据说曾经有一位老奶奶找到一个“八字先生”给孙子算命,先生装模作样掐指一算说:“在近一、二年内,恐怕有一步‘跳’呀!(有跳,即有凶兆、灾难)要注意行路莫行边边(狭窄处),上树莫上尖尖(树顶),上树莫取鸟……”一年后,因为其孙子爬到一棵枫木树上去掏鸟窝,结果不慎摔下来,伤了左脚,落个轻度残疾,应验了算命先生的话儿。“八字先生”便经常用这个例子来炫耀他的“神机妙算”。

·

·

其实只要稍作分析就能得知,“八字先生”所讲的那些不是什么“神仙话”,也谈不上预测到什么。只是与我们当今所说的“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相吻合。


自从那掏鸟窝被摔伤的事件在我地发生之后,各位长辈对自家的孩子们则“约法三章”,严加教管。


虽然长辈们对我们这些小屁孩三申五令过,但是我们有几个顽童对掏鸟窝仍然“不死心”、“不收手”。鬼点子且越来越多了,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由开始的一个人单干,容易被人举报揭发,扩大到三五成群“联手”掏鸟窝。或爬上茅屋,或攀上树枝,或拱进刺篷窝,或跃上高墈,而我这位甘为“人梯”的高个子,让同伴踏着我的肩膀爬树掏鸟窝。哪里有鸟窝,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


不过值得说明是的,我们从来不损害益鸟。以破坏农民伯伯庄稼的那些麻雀巢为主要下手对象!


群体掏鸟窝,我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站岗放哨”的,如果发现有人经过“作业地”时,放哨者则发出之前大伙约定好的暗号,学几声鸟叫,让树上的人“按兵不动”,自己就马上缩着脑壳,弯腰弓背隐蔽起来,待“平安无事”后,才探出头来,打量周边的环境是否安全?确认无恙后,又放开嗓子故意大声“咳嗽"三声,让那“高空作业者”继续掏鸟窝。

·

·

在掏鸟窝的伙伴里,我的角色是“侦察员”,只要是出门在外,就随时随地观察天空上飞翔的鸟儿,仔细观察其飞行的“走势图"。看鸟到底去哪里“落脚“(有鸟窝的地方)。有母鸟嘴里叼着食物飞回窝里喂崽崽,公鸟则为母子"保驾护航"。有一些鸟巢里产满鸟蛋或孵出来了小鸟仔,其窝里的空间就变窄了,它们的窝边就会有细长草或羽毛在随风飘荡。这个时候,我们爬上树掏鸟窝,定会满载而归。有时选择傍晚去掏鸟窝,就会逮个正着,其时,鸟叫人笑!


不知何故,我地的麻雀,自从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就不见其踪影了。但是近几年又先后"登陆"入村了!今朝回忆起儿时掏鸟窝的那些往事,依然是乐陶陶!

·

滚铁环

·

滚铁环,是中国传统的民俗体育游戏之一。改革开放之前,湘桂边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对我们这些“苦日子”年代出生的孩子们,家长是没有钱给我们去买玩具的,那时就是有钱也没有玩具可买。于是,小伙伴们就自己动手或由父母“包办",制作心仪的简单易行的玩具。


滚铁环,就是我儿时最喜欢玩耍的一项游戏。因为制作铁环是十分容易的事:只要将一根不粗不细的铁丝弯成圆圈就行。不过在那个接口处,要尽量实现"无缝衔接",不然在滚铁环时,它会不听"使唤"。


铁环制作成功之后,我们找来一根箭直的长短适中的小棍子,再在棍子尖(顶)部安装一个铁钩子。它犹如开车用的“方向盘”。我们在滚铁环时,就得靠这根“定环神针"推波助澜、滚滚向前!


我是在生产队的晒谷坪里学会滚铁环的。那里场地宽阔,地面平整。铁环任我“摆布”,“东南西北到处游(滚)”。我玩得忘乎所以,开心至极!

·

·

玩滚铁环亦得掌握好一些门道诀窍。尤其是在转弯抹角的时候,千万别操之过急,要玩"大档转",不然,铁环则会随时倒地,弄得“四脚朝天"、“罢工”不前,那就不得不重新“启动”了。


在玩滚铁环时,步伐要不快不慢,背要微躬,右手执着的棍钩用力要适度均匀,将铁环向前滚进。若是使力不匀速,铁环则像一个醉汉,东倒西歪难以“立足稳圈”。要眼观前方,避开障碍物,绕开绊脚石,躲开"卡子"。要尽力使铁环滚得“一路顺风”。


我与同伴们将铁环玩熟练之后,就隔三差五地进行滚铁环比赛。比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看谁滚铁环的圈子多;比本领,看谁能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让铁环颠簸前行而不倒伏;比耐力,看谁一次性滚铁环能坚持多久……每次比赛都搞得热火朝天。


人生犹如滚铁环。我小时候学会了滚铁环,后来也渐渐懂得了: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既有平坦,也有坎坷。我要踏平坎坷去追求自己的成家立业梦和文学之梦!

·

打陀螺

·

如今,在家中的客厅里,望着孙子孙女那五花八门的玩具,既有"新式武器",又有积木筑“高楼”,还有粘贴动植物去"对号入座"的……此时,我不禁回想起儿时那乐此不疲的打陀螺之情景。


打陀螺也是中国传统的民俗体育游戏,在湘桂边区的苗乡流传甚广。陀螺为木制的圆锥形,上大下尖,尖头着地,以绳绕螺身,然后放到平整的地面上旋转。发开鞭绳,使陀螺旋转,或者用双手直接旋转陀螺,待陀螺着地,以绳抽打,使之不停地旋转。


要想打陀螺,就得自己动手制作陀螺。为了使陀螺经久耐“打”,我们几个小伙伴相约到深山老林去寻找木质坚硬的石稠树(石栎)或油茶树这些优质的材料,用来锯断刀削,精制而成陀螺。


那时,我们寨子里的几个同龄顽童每天下午放学回到家里,将书包往堂屋里一丢,取而代之的是一手拿陀螺,一手执棍鞭,嘴里上气不接下气地看谁“捷足先登”生产队里的晒谷坪打陀螺。

·

·

陀螺坚实无比,但是抽鞭不是那么耐用。我们将屋背后畲墈旁边的棕榈树叶子折下,晾晒微干时,去掉叶面上的“骨线”,撕成条状,然后,用母亲或奶奶做鞋的麻线扎实地绑在长短适中的棍子上,作为抽鞭。我们是选择生长了一、二年的棕榈树叶,因为过老的容易脆断,而过嫩的抽打时容易起毛茸茸,不耐用。


我们在一起打陀螺的时候,玩耍的方式方法亦在不断升级与“版本”更新。先是各打各的陀螺,看谁“发”陀螺最快(发,指开鞭旋转),再瞧哪个伙伴打的陀螺转得浓(指旋转时间长)。我们一个个将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不停地抽打着陀螺,任凭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往下滑落。


在比"发"陀螺的速度时,我是"最不行"的。有时把陀螺缠绕得过紧,其落地则“死”了!有时缠绕得过松,陀螺像一个醉汉东倒西歪转几下就“栽”了!怎么总是不尽我意。我曾为找不到"窍门"而气得直跺脚……


最带劲的还是与同伴比赛陀螺"撞梆"(让旋转的陀螺互相碰撞)。大家一齐把自己的陀螺抽打到最高的旋转速度,一边大声吆喝着,一边高高地扬起抽鞭,极力地让自己的陀螺去碰撞打击对方的陀螺……“战斗”十分激烈,有时双方的陀螺撞得皆跳出了地面,腾空旋舞,而落地后照样旋转不停,有时被碰撞得陀仰螺翻,两败俱伤。有时因为地面不平整,为分胜负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当散场后,众伙伴又风平浪静了,并且又在期望下一次再来“分高底”、定胜负!

·

转眼间已过去半个世纪了,虽然我的童年物质生活不那么富足,但那个时候、那种简单而幸福的滋味、那份纯真而美好的记忆,真是让我回味无穷、终身难忘!(2021.4.26)

·

(配图源于网络,感谢原创!)

·

尾韵记得我们小时候长得都特别瘦,不知道什么叫牛奶天天在放牛。一年到头割草喂猪吃不上几回肉,偶尔也会买点肉那只是为熬油……

参考视频:《记得我们小时候》.mp4

(视频源于“deee9822”。可惜无法上传视频)

· 

作者简介】杨进文(笔名先进文化),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湖南省作协生态文学分会会员;邵阳市作协会员;红网论坛特约评论员。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阅读杨进文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阅读杨进文看山员情怀”系列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

(别忘了关注我)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9,539评论 6 50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594评论 3 39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5,871评论 0 35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963评论 1 29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984评论 6 39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763评论 1 30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468评论 3 42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357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850评论 1 31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8,002评论 3 33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144评论 1 35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823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483评论 3 33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26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150评论 1 27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415评论 3 37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5,092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