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山区一名村监委会主任袁国强工作纪实
在我们豫西山区白河镇下寺村,有这样一名村干部,他对待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自2006年至今,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群众面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能够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动员全家一起和自己为村里群众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就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主人公——河南嵩县白河镇下寺村监委会主任袁国强。
图为袁国强在办公室为贫困群众填写档案。
儿时父母一句话,造就一个为民务实的硬汉。
自幼家境贫寒的袁国强兄弟姐妹六个,从小父母就对他们讲一定要努力学习,走出这个贫困的山区,做出一番成就来回报家乡。1978年袁国强高中毕业以后,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外出找门路、想办法保障全家生活。直到2000年以后家里的条件慢慢好起来,孩子们也长大了。袁国强一门心思想为村里群众做点什么,他将这一想法告诉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遭到家人一致反对,原因是自己家的温饱问题刚刚得到保障,袁国强又要折腾。但是家人的反对并没有给袁国强带来影响,袁国强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在有生之年一定要为村里的群众做点实事,让全村人日子富裕起来。
一点一滴积累,成就当前“不平凡”的人生。
下寺村阳坡组距离白河镇大约20公里,距离村部8公里左右。因为居住偏僻交通不便,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往家里运成了问题。十几年如一日,袁国强自己的摩托车成了山里群众主要的交通工具。不管是生活用品还是群众出行,袁国强成了他们的专职“司机”。就连送紧急病人,袁国强的摩托车成了这个偏僻山村的“救护车”。
2006年,袁国强被选举为下寺村阳坡居民组长。自从当了组长以后,袁国强起早贪黑的为群众想办法上项目,增加经济收入。结合山区实际,引领大家种植经济作物树木、中药材、食用菌培育等,鼓励大力发展养殖业。通过大家不断努力,群众整体收入都有相对应的改观。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一场特大洪水,给刚刚有所改观的乡村带来灭顶之灾,山体滑坡造成80%的群众居住房屋不同程度受损,本来只有一脚宽的道路牙子被洪水冲没了,山上的人下不来,山下的人上不去,唯一的一条道路被冲毁,群众出不了沟,这可急坏了这个生产小组长。在上报灾情的同时,袁国强自己出资5万余元发动群众自己动手整修道路约3公里,筑涵洞3处,保证了进出道路正常通行。
2014年春节过后,袁国强通过不断努力,争取扶持资金40余万元,他自己又一次出资1万元硬化水泥道路1800米。由于居住山区,通讯设施不到位。袁国强向嵩县县政府及移动公司申请,修建移动信号发射小基站一座,初步解决基本通讯保障。
图为山里群众居住的房屋和周边自然风光。
架电、修路造福后代,袁国强创造出大山里的奇迹。
2016年我国提出精准扶贫这6个口号,针对贫困山村实施有针对性的对接扶贫项目,实现全民脱贫。但是作为这样的偏远小山村来说,在电力、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情况之下,不具备群众发展项目实现脱贫。山里群众用的还是6、70年代配电设施,袁国强不甘心,多次与省派第一驻村书记马鸣华多次沟通,向上级申请农网改造项目,并多次骑车来回百十余公里的山路,到嵩县电力公司与领导汇报他们的实际情况,老袁的诚心与坚毅打动了县电力公司领导,2017年度电力公司领导批准该项目,同年7月动工,架设高低压线路全长25公里。
图为运送电料设施临时开挖的道路。
因为群众居住在四沟一坡,施工难度大,电料设施无法运送至施工地点,动用挖掘机修整基本路基6公里,修路存在占地、毁坏经济作物等问题,袁国强及时召开群众工作会议,入户做群众思想工作,最后经过群众一致同意开始动工(不做任何赔偿)。在此期间袁国强每天除了村里本职工作以外,就是全身心放在架设电力施工工地,有时候一天都顾不上吃一顿饭,施工中多次不同程度的受伤,但他忍受疼痛没有休息,仍和大家一起忙碌在电力施工工地上。同年10月份,电力线路全部贯通。2018年3月,正式通电投入使用。袁国强的做法,让该片区四个居民小组群众感觉到了,虽然大家身居深山,但我们党和政府没有将大家遗忘。
图为袁国强和大家一起在电力设备修架施工现场。
虽然电通了,家里的灯亮了,但袁国强心里,始终还有一件大事没有放下,那就是五个生产小组106户,387口人的出路问题。这座大山里自然环境优美,特色农副产业资源丰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沟域经济建设优势明显。但由于该地区与外界道路不通畅,几公里的山路几乎是群众自己踩踏出来的一条羊肠小道,造成自然资源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特色农副产品滞销,群众是“抱着金饭碗讨饭吃”,这是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之中重要的一个因素。
“要想富 先修路,道路通 百业兴”。只有道路畅通,才是这座山里的群众,利用自然资源以最快时间实现脱贫、奔小康的唯一途径。同时也可以推进当地乡村旅游开发(云岩寺、龙池曼等景区生态旅游建设)、沟域经济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外销等重点项目,构建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群众多次要求袁国强想办法,为大家修通这条通往脱贫致富的道路。但是对于修路,他们再次面对资金问题,袁国强现在每天吃不下、睡不着的正在四处奔波,想办法解决修路资金问题。目前引起嵩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在为群众解决修路资金统筹规划当中。
为民务实的精神,带动后人持续传承。
袁国强在担任生产小组长的十几年里,将自己辖区的群众视为自己的亲人,经常用自己的交通工具“两轮摩托车”,为群众解决出沟、回家难的问题,从来没有任何怨言。因为袁国强知道,自己是群众唯一可以托付之人,只有自己多为群众考虑,群众才会少受苦。在袁国强管辖的辖区内有贫困户21户,总人数67人。为了群众能够提高生活,袁国强自己掏钱,不定期为这些困难群众送来米、面、油、盐、衣服等物资,有时间就去给大家谈心交流,让大家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图为袁国强自己掏钱购买生活用品慰问山区群众。
袁国强这十年如一日的举动,感动了妻子和孩子,全家一起加入到袁国强的队伍当中。2017年临近春节,普降大雪,特别是这个小山村,群众平时出行都困难,别说下雪天了。由于袁国强每天忙于上级安排的扶贫工作抽不开身,他自己妻子和孩子带领大家铲雪,孩子几次开车来回百十余公里,为群众置办年货,让大家安心过上祥和年,深得群众的高度赞扬。
当我们最后问袁国强,这些年为大家做的这些觉得值吗?袁国强回答说:“没啥值与不值的,能为大家做点实事,我心里踏实。自己虽然取得这些微小成绩,这与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是密不可分的;与党和国家正确领导分不开;与村三委干部集体努力分不开。唯一遗憾的是,我们这里与外界道路不通,群众脱贫困难。自己还要继续努力,希望今年能将我们这里通往外面的道路修通,带领大家尽快脱贫奔小康,不给党和国家再增添负担”。
这就是一个基层工作的党员干部,放弃外出挣钱的机会,十几年如一日奔赴在这座大山里,无怨无悔的为各家小户能够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之路,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和人民一生忠诚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