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距离讲台远近把教室分成三部分,你选择上课坐在哪个部分,前面,中间,还是后面?如果是同等条件的两个同学,选择坐在不同的部分将来哪个发展更好些?
任何一种选择都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大学阶段产生的结果差异不大,因为学校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没有利益交流,但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放在社会中,放在存在利益交流的环境里(比如与领导一起)产生的结果差异就很大了。
选择坐在前面,首先领导看得见,可以随着领导讲话内容的变化做出领导看的见的反应与眼神交流。积累一定次数可以让领导尽快了解,熟悉你,以后在提拔,任用,或分配重要工作时,领导都能够想的到你,因为领导在做这种决策时只会熟悉与掌握的范围里确定人选。试想哪个领导会把重要岗位与重要任务交给一个自己不了解,不熟悉,不掌握的人呢?
其次在领导注意的范围内,自然不敢乱说乱动,这样可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增强对自己思想与行为的控制能力。而自制能力是支撑一个人取得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与重要基础。
再次可以近距离地观察领导的言谈举止与神态表情。一来可以提高自己。能成为领导的人,一般都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与出色的能力,是最好的实践老师。听其言,观其行,体察其思维,可以尽快地提高自己,丰富自己。二来可以了解信息。领导的神态表情与所讲内容的契合程度可以反映出领导对所讲工作,事项的基本态度,是走过场泛泛而谈,还是作为工作重点来抓,这样便于以后把握工作方向与重心。此外领导的神态表情是从容还是焦虑,可以反映出其最近的压力状态。了解这些信息,便于了解全局性的动态,变做出相应对策。
而选择坐在后面,则没有上述这些收获。只是少关注,缺约束,没提高。久而久之,会被一个边缘化,非主流化。同理,在利益分配上,也会被边缘化,非主流化。
也有的同学会想,我上学时选择坐在后面,但我工作后会选择坐在前面。
这可能吗?一方面思维方式是长期养成且相对稳定的不可能一朝一夕发生改变,即使强行使行为发生改变,思维方式也不会很快发生改变。另一方面,缺乏长期的训练与养成而贸然选择坐在前面,可能会乱说乱动举止反常而招致领导反感,甚至错误解读领导的信息而给自身带来风险,其效果还不如继续选择坐在后面。
很多同学上课选择座位时并没有想那么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把今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与以后的结果联系起来。如果联系起来了,自然会根据以后自己期望的结果来选择今天上课的座位。
我的观点
中立。是金子总会发光,优秀的人自制力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克服自己,老师会注意到优秀的学生,领导也会关注优秀的员工,文章说的太片面,没有从另一方面去想,努力的人坐在哪里都可以约束自己,不努力的人利用心机手段霸占位置以后都会堕落,所有事情都源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