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很多关于关于孩子是穷养还是富养的文章,有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困境锻炼了孩子坚毅的品质,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很多富二代不是花着老子的钱不学无数吗?也有人说,孩子富养才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贪得无厌,你没看《人民的名义》中的李达康吗?能满足他安全感的就是存折上不断增长的数字。富人的孩子往往能拥有更多更好的成长资源。
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雷锋精神影响着我们的父母,一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袜子,成了众人模仿的对象,它告诉我们:穿着不重要,重要的是传统美德不但被我们铭记于心,而且还付诸实践。一句话:穿着不好,我光荣!那时,正处于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样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现在常常听到老人抱怨:现在的小孩多幸福,可就是不知道满足,比吃穿,见啥要啥。孩子们是怎么了?
《孩子:挑战》中有一段有意思的话是这样的: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某个独裁的国家或地区受到民主思潮影响后,原本行为举止受到传统约束,行为规矩的孩子,就会出现行为严重不端的情况,美国就发生过这样的普遍现象,这使得父母和老师都感到苦恼。这不正是当下我们的苦恼?
记得儿子小的时候有很多想买的玩具,大家都很疼爱家里这个唯一的孩子,老人们更是想让孩子每时每刻都能开心,所以几乎孩子要什么买什么,五岁时,光玩具已经占据了满满四大箱,随着孩子的长大,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多,通常买了这个又想要那个,不买就发脾气,买来的玩不了几天就被扔在一边。孩子被养成这样真让人头大!那时我开始思考,该如何给孩子制定买玩具的规则?孩子六岁那年我把权利交给孩子,每周给孩子与年龄相同的零花钱,不再为他买各种玩具,刚开始他很兴奋,因为再也不用为买法买自己喜欢不是家长喜欢的玩具而苦恼,时间一长,他发现他没有办法买到想要的价格贵的玩具,他对我说:“妈妈,我想要×××,但现在的钱不够,能不能透支?我真的很想要那个玩具。”他所说的玩具通常在40元左右,透支意味着如果孩子还有想要的玩具,只能眼巴巴的想着,看着别的孩子玩。我常常跟孩子说:“宝贝,你值得拥有美好的一切。”今天,因为这个规则,是否孩子就不能拥有他想要的玩具,更何况现在一件玩具的价钱早已与时俱进到几十甚至上百元了。很心疼眼前这个小孩子,于是开家庭会,最终商量出来:每月再给儿子五十元,还是他自由支配,但不能提前支取,用不完的可以累积。
儿子参与整个制定过程,对这个结果很满意,他感受着家庭给他的关怀,他说:“妈妈真好,我也要送你礼物,你喜欢首饰,我送你!”然后就问我首饰的价钱,计算着他剩余的钱数,仍然不够,我不想打击他表达感恩的积极性,我说:“妈妈知道你想送妈妈礼物让妈妈高兴,可是钱不够,那你愿不愿意自己挣钱啊?”孩子说:“当然想了,但我不知道怎么能挣到钱。”我说:“妈妈的腰不好,不适合拖地,以后你拖地,把全屋拖干净我付给你五元钱,你觉得怎么样?这样你就有钱买礼物了。”儿子很高兴的答应了。儿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就这样解决了,它的核心是爱,我爱儿子,不愿意他的童年在物质的匮乏中度过,儿子也爱我愿意用劳动换钱为我买礼物让我高兴,我也很乐于接受来自儿子的馈赠。儿子拖完地,一句简单的:“真干净。”孩子也受到了莫大的鼓励,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由于儿子参与做家务我也轻松了很多。
现在的儿子对如何管理零花钱还比较欠缺,会把所有的零花钱一次全部花光,为自己和别人买东西,也会遭遇到遇到买不起更贵的尴尬,这个时候,用尊重他的方式,适时引导,告诉他:“如果是我,会将这些钱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买玩具,一部分存起来,一部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说的话只做参考,孩子不用按照我说的做,在他心里又多了一层对管理零花钱的认识,因为将管理零花钱的权利完全交给孩子,孩子自己也学习如何管理,最终也会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
伴随着一个问题出现、解决,然后出现新问题,再解决......的过程,孩子慢慢长大了,也许在成年后这些个小事已不再停留在他的记忆中,能留下唯有当时的感觉:妈妈是爱我的,有人理解,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妈妈在而且帮到了我。我想这正是温尼科特对好妈妈的诠释:不是凡事包办的100分妈妈,对待孩子只用做到60分但孩子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候,妈妈一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