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不忘初心
一个人的至高成就取决于志向的高远
王阳明小时候有明确的志向,幼时缺少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想向皇上上书,被父亲批评,随后奋发想要考取功名,实现自我抱负。在学堂时,接触到朱熹的通往圣贤之道: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于是便潜心按照书中方法实践。遇到各种阻碍失败,最终悟出自己的道,创建心学。
人行动的坚定取决于内心的欲望驱使,每一个坚定行动背后往往有强大的底层动机在驱动着他前行的方向。在此,阳明因一个专心投入的实践调研,想把实践结果造福百姓,上书不得,因此发奋要考取功名。进入学堂,后又接触到朱熹之道,潜心修炼,中途掌握了骑射、词章、兵法、佛、道,如此广泛学习,最终还是不忘初心回归走向了自我创造的圣贤之道。他的一生看起来并不是为了某个结果而去,有分心、有广博、不忘初心,沿着初心克服艰难险阻,最终迈向他给自己所定的最初志向,他的人生也连成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知行合一
学到、心到、手到、悟到、反思、提炼、经验。
在他接触到朱熹的道后便立刻实践,连续七天格物(格竹子),最后也没有悟出竹子的道反倒落下了病根,也对朱熹的方法提出了怀疑,奠定了后续创建心学的基础,这也是他将圣人的方法结合自身情况找出了适合自身的经验(善于总结和完善)。
在十七岁时 ,因为在亭子偶遇道人,两人忘我的聊养生之道而忘记出现在婚礼现场,可见他做事情一心一意道忘我的境界,足够投入和用心。
在书法上也小有成就,提出落笔之前,胸有成竹。勤于练习,勾勒结构,落笔之前胸有成竹,对页面布局心知肚明后落笔自然有神。多次提到用心,一心一意,投入,忘我,乃至事情做成。练习书法的方法,得于他使用格物的过程中的失败,而后不自觉的自我改进体验到的一套适用于自身学习的方法,随后不断的深化,也为后续的心学奠定基础。即先用圣人的方法,专心致志的实践,无论成功或失败,总会学到,失败了便会总结然后找出适合自身的方法也就是成为了自己的经验。
世间所有的物,都有各自的道,而道之间都是相通的,如果能对所有的事情各自的道都有自己的经验,那么万物互联便成为可能,关键在于提炼经验,而经验需要体验和反思总结形成。那么,当格出了外物的理,这跟自己的诚意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把格物致知转换道内在的正心诚意呢???
1.人能达到的最大成就,取决于思想的高度。小人蝇营狗苟,君子知何所求 。
2.心如止水,不要动心,处顺不可喜,处逆不可厌。
3.天才之于勤奋。
4.格物的实践:我的心和所谓外物,两者不能呢融为一体。这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如果按照朱熹的观点,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一个连续不断上升的阶梯,有格物、有致知,一定要转到正心、诚意。
5.质疑:即便真的把一草一木当中,所谓外物的理给格出来了,这跟自己的诚意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把格物致知转换道内在的正心诚意呢?
6.彼以铿吝狡伪之心待我,吾以正大光明之体待之。
7.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8.腹有诗书气自华,行为,容色,态度等,都是内在心理状态的一个外观,读书真实的目的,在于要变化气质,使我们这个人,从里到外有一种本质的改变。
9.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10.知识在特定情境之下的灵活运用,现实转换,就是智慧。
11.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天下情怀,以公天下之心去谋公天下之利。
12.骑射、词章、兵法、佛、道,如此广泛学习,最终归回于圣人之道
尼兰纳素------落笔于2019/8/6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s9OC6ftYJfgT2H9Od33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