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关系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亲子之间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所以,母爱是一场完美的退出。”
看到这句话好多次了,每次都有种撕心裂肺的伤感。看着眼前这个小小的可爱人,分离?退出?做!不!到!
可仔细想想,作为一个大写的人,我每天做的事有多少是为了孩子?我们有事业,有家庭,有亲朋好友,身上带着浓浓的社会性,孩子只是我们每天需要关注的一部分。自从入托的第一天,我就已经把孩子托付给社会,把信任交给别人,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对社会的报答。听起来冠冕堂皇的话,其实就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单枪匹马不如同舟共济。舍得抛弃一己之私,投身更大的领域,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和影响力,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事实上,我也没能把孩子教育到足够成熟的程度就已委托别人照顾,这个衔接做得也不甚完美,后期我也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弥补这个损失。比如,孩子现在已经是中班的小土豆了,早送时依然会有情绪。按理说,我该担心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问题或者别的什么毛病了,我该去请教专家或咨询医生,或者给孩子报个什么班锻炼一下。可我不认为他有什么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源于看待问题的角度。站在孩子的角度,他是害怕的,不被理解的,在没有得到足够温暖的时候,妈妈就斩钉截铁地退出了。本身就不够完美的我,当然不能急于去改变他,而是从他的角度出发,尽最大努力帮助他。偶尔我有时间接送,他都显得比平时多一份成熟自信,我想,这与我的自信以及对他无条件的信任是分不开的,信心营造出的气场,无形中给他传递了满满的能量。
既然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哪怕不想退出,生命早晚也会告终,那么“完美”退出就显得极其重要了。早期的教育不可重来,虽然我们都不是育儿专家,但一点一滴的用心耕耘,人人都能做得来。第一个阶段没有处理好的问题,会在第二个阶段爆发,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生硬地过渡,问题是一定会出现的,然而我们绝不是束手无策,绝不是为了不失控而严加控制,而是需要付出比前一个阶段更多的耐心和努力。选择放手,就是选择信任,让问题完全暴露出来,而不是围追堵截,强势镇压。此时大概会有无数个内心的声音:“我不行,我没耐心!”,“我听了很多父母课堂,可孩子的问题太特殊了!”,“我没办法,哪有时间处理这些问题!”……
首先,让我们承认,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人人都会有。道理谁都懂,我们很清楚这些问题需要处理,当我们疲惫地行动起来时,那种“小时候”遗留下的被动的情绪捆绑着我们的头脑和手脚,逆反的心理早已蔓延到了我们体内的每一个细胞,发展为今天所谓的懒癌患者(来,握个手~~)。自己的懒惰深深被自己和同龄人理解,孩子的问题却不可姑息,必须整改!于是有了朋友圈里的“后妈们”每天忙着刷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们记得太清楚了,我们讨厌一身恶习,讨厌没有朋友,讨厌任性撒泼,就急着把这些条条框框像紧箍咒一样戴在孩子头上,让他们按照我们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请脑补一下这个场景,有没有感觉这些孩子像极了没有灵魂的木偶。我们好像在做梦,梦想着自己身上的懒癌细胞在孩子身上突变成克服困难的勇气。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和孩子其实是一体的,给他们的每一次打击都是在伤害自己!善待自己和孩子吧。己之所欲,请施之于人。
其次,既然行动起来是唯一的困难,那就主动想办法行动起来,拿出那一份我们期待从孩子身上看到的勇气,成为自己和孩子的偶像,一个一个问题耐心应对。现在,拥抱一下焦虑、疲惫、患得患失、委曲求全的自己(做一个动作:双手交叉于胸前,紧抱双臂,屈膝下蹲,埋头闭目,静静地待上一分钟)。要知道,我们身边有太多战友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匹野马在狂奔,思想的机器在不停地转,我们需要真实的沟通交流,把问题解决在当下,不再做思想的奴隶。
孩子是可以靠自己成长的,只是他们被管束得太紧,一时放手,他们也无所适从。陪伴他们度过一切不适吧,耐心和勇气是我们给孩子们最大的支持。
我的思路天马行空,文笔又拙劣不堪。若有指正或者共鸣,请与我交流!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