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自己和孩子的依恋类型:焦虑—控制型。
因为没有持续为孩子提供安全的依恋环境,有时过分关注,有时又完全忽略他的需求,导致孩子一直觉得随时可能失去母亲的陪伴。比如我带他到一个新的环境时,他会随时观察我是否突然离开,并表现出焦虑和害怕。前几天带他去机构,他就一直站在门口拒绝进去,最后老师让我陪着。看他逐渐适应了,我从教室出来,到家长等候区,他出来好几次,确认我在不在等他。有时候我就会失去耐心,强制他去接受陌生的环境。对他的哭闹,表现的很不耐烦。有时候老师说家长赶紧离开,发现妈妈走了,他也不会闹了,不哭了,开始配合了,但是内心应该是委屈的,害怕的,无奈的,甚至是愤怒的。
每次带他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玩,旅游。去之前他表现的都是很憧憬,很高兴。但是经常一下车,刚一到地方,他就闹着要回家。现在看来这种闹腾其实是安全感的缺失,是对父母的强烈的需求,需要父母帮助自己适应新的环境。而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认为他不懂道理,无理取闹。在面对孩子的恐惧和痛苦时,第一反应往往是表示怀疑,而不是相信。不去体查孩子的需求,去一味的讲道理,去斥责。其实孩子需要的是理解,陪伴。
又想起上次我们打完球去吃饭,到了饭店,刚点完菜,还没开始吃,孩子就开始闹腾,要回家,不吃了。自己不吃不说,还不让我们吃。怎么劝也不管用。我和爸爸觉得他在无理取闹。很生气。讲道理,斥责了几句都不管用。我们就自己吃饭,不管他 。最后吃完走了,在路上,他说想上厕所,快憋不住了。我才意识到,其实是因为他想回家上厕所了,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看到的就是他不吃饭,在饭店闹。如果我能多一点耐心,引导,也许他及时发现他的困难和需求。并帮助他解决。突然就觉得很心疼他。很多我们觉得莫名其妙,无理取闹的背后其实都藏着他的需求,但是他又不会合理的表达出来。甚至会被我们粗暴,专控的对待。
我们一起去游乐园,我恐高。很多东西我不敢玩。同时我也会特别希望孩子可以去多尝试,体验。但是慢慢大了,他也会拒绝,比如过山车,魔鬼滑梯什么的。我知道他也害怕。但还是会表现出失望。我想我对他的期望,他也能感受到压力吧。
越是想越发现自己犯的错特别多。确实他不是个完美孩子,我也不是完美的母亲,也没有完美的世界。但是我愿意学习,愿意改变,但初心永远不会改变: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