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天开始了,课程表上安排的是上午听许少波老师的古诗文诵读,下午是参观校史馆。
许老师的这个课暑假培训时我已听过,这次我又是一个复读生了。上次感觉是经历了一场别致的文化宴席,三个小时后仍是余味未尽。
今天上午,我们到教室时,许老师已在。依然是那样帅气而朴素!声音依然是浑厚的似乎胸腔内安装了重低音。
没有ppt,全凭一张嘴,前半场重点是讲,讲到吟诵的文化背景和时代需要,讲到现实课堂中存在的不正确的朗读样式等等。下半场主要是吟诵,《关雎》《归去来兮》《赠汪伦》等等古体诗近体诗出口即吟,南派北派均味道十足。或浅吟低唱,或纵情高歌,或高亢明朗似山歌萦绕,或哀转低回似一股幽微溪流。只见他微闭眸子,时不时双手舞动,似乎天地万物已不复存在,这个世界,唯有吟者,这个讲台,是吟者的舞台。
随着他的吟诵,我心神荡漾,似乎一股流水汩汩流过心田,流过全身。是最美的音乐?不,音乐没有这般的魔力!那一刻,只觉灵魂是静止的,又是流动的。
古诗文吟诵,是具有魔力的,但学起来是很困难的,但就入声字就很难找出。上次听许老师的讲座,我就在这个问题上踟蹰不前,很是困惑,像是一个无底的黑洞。这次,许老师不仅讲了吟诵的四句话规律,还传授了他的独家秘诀,用他的话说这种判别方法一般不传人。他讲了四条主要的判别方法,外加两条附属,这六条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困难。许老师自嘲地说自己是绝望的奋斗者,吟诵这项传统艺术确实很难学,自己学不会又怎么教给孩子们呢!
其实,我现在想如果学不会古诗词吟诵,但只要能把吟诵的意识体现在语文课堂上,就能摒弃枯燥乏味,摒弃死记硬背,带领孩子们兴致盎然地学古诗文,就是进步的表现。当然,还必须指导吟诵时能平长仄短,平声要读得平,上声诵得高昂,去声幽远,让孩子们用吟诵的方式体会读中的乐趣,用唱的方式体会语言作为情感的载体的意味。让古诗词诵读课上得有味道、有情趣、有活力,是我们的责任。
至于传承吟诵文化,我个人认为是一件有功德的事。但此时,对我来说,很难很难,踏踏实实带领孩子们读好古诗词,轻轻松松能用吟诵的意识调节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达到了我对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