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杨荷
校对:逢春
编辑:杨荷 桂香
我建议,与其沉浸在“义愤填膺”中,不如带着同理心与自己和他人的需要连结。通过反复的练习,我们的思维将会有意识地以“我生气,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非暴力沟通》(修订版 )
大家可以有时间做个练习,把你生气的句子先列出来,比如:我生气是因为伴侣没有及时回应我的信息;我生气是因为老板给我的工资太低了;我生气是因为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生气是因为孩子点外卖……你把这个单子列完之后,去体会一下你的感受怎么样?你的愤怒值是不是增加了?你是不是更加义愤填膺了?是不是更加生气了?那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继续写出来,然后,把它改一下,改成: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
看起来一个很小的练习,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很多的帮助。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觉得是别人做错的时候,我们会更加的生气。因为他们怎么样让我生气、让我愤怒,其实这个时候,我们是在盯着外面的,是在向外看,是我们头脑的思维在判断,他对了还是错了,又到了我们的豺狗的思维模式。豺狗的典型的思维模式就是对与错,黑与白,好与坏,我们不会去探索他的需要是什么,而只是说他怎么样做,他那样做是不对的,这样我们就陷在这个事件里面跳不出来。就像我们在平面上只能看到前后左右,是没有办法看到整体的。咱们在飞机上往下看,和你在地面上看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哪个是真实的呢?哪个都是真实的。
我们通过去探索自己的需要跳出豺狗的思维模式。比如,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你被老师叫学校了,或者被老师在群里面点名。这个时候你一定很生气,想的是,我生气是因为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孩子作业没完成,我被老师点名了,我觉得很丢人等等。我们越这样想,就会越生气。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不出现问题呢?孩子小的时候也没这样呀,现在是怎么回事儿?我们可能又开始攻击自己,我不会管教;甚至攻击家里的另外一半,就是他不帮忙教育孩子,是他的责任……我们像一个线团儿一样越扯越乱。如果我们不往外找了,我们回到自己,这样的情况下我生气,我愤怒,是因为什么需要没得到满足呢?我需要什么我才这么生气呢?你看我都那么忙了,还是这样子,好没面子呀,那有面子的意思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价值感,需要得到认可等等。我们不断的去探索,不断的去探索我们的需要。
当然了,首先我们不要排斥这个愤怒。不是说老师批评我们了,我们不应该生气。我们生气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愤怒也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可以去和那个愤怒做伙伴,去跟他玩一玩,去感受一下他,去看一看他,拥抱一下他,而不是推开他。
我们平时的习惯是,一有生气、愤怒等我们不喜欢的情绪来的时候,我们就要推开它,甚至告诉自己,我已经学习了,怎么还这样?谁告诉你学习了就不能这样的,学习也得有个过程。我们现在在A点,见了这样的事情,触发了我们的情绪,我们就会生气。到B点的时候,同样的事情不会引起我们的太大的情绪波动,这个过程不是说一下子就可以越过去,它是要慢慢的走过去,爬过去,它需要时间。希望大家在这个点,能够接纳自己,能够欣赏自己,能拥抱自己的情绪,与自己的情绪共舞。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别人接受不了我们,是我们自己不能接受那个愤怒的自己,那个无助无力的自己。当我们有一天能够和自已的情绪融合,能够接纳那个愤怒的自己,也欣赏这样的自己的时候,我们就变得有力量,也敢去表达我们的愤怒。如果我们的情绪没有流动的时候,找需要是有难度的。
当这些处理好之后,我们不妨试着找对方的需要,孩子没有完成作业这个行为,他是在满足什么需要?每个人,他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他的某一个需要。他做了是在满足一种需要,他没有做可能是在满足另一种需要。有的孩子上课调皮捣蛋,那他在满足什么需要呢?他是为了引发别人对他的关注。孩子不听话,其实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吸引你的注意力。你没有发现孩子越是有亲戚和朋友来家里的时候,他越是到处钻桌子,到处捣乱。因为那个当下你没有时间关注他了,所以他要吸引你的注意力。
所以大家一定去探索这个行为背后的需要,可能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功课,能够让我们和他人和自己建立超级链接的一种方法,一个很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