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内容值得深度阅读?
谈到深度阅读,我们可能会想到是去阅读一些经典的作品,或者是对某一本书从头到尾的精读,彭小六老师在《洋葱阅读法》提到:
理解某个概念的过程中,如果它让我们感觉到困惑或喜悦、感觉到力量和价值,这时就可以针对该内容进行深度阅读。
当遇到一些很厉害、对我们很有价值但又不是特别明白的内容时,千万不能放过,必须要用深度阅读的方法进行研究。
这让我想到深度阅读可以基于两方面:1.基于阅读目的,比如阅读的过程中读到与我们所关注的问题相关的概念,这时我们可以针对性的精读。与此同时,同一本书,由于目的不同我们可能未必都会选择深度阅读,比如有的人读《红楼梦》可能是为了做深度研究,所以会选择深度阅读,但有人是为了闲暇消遣,所以就未必需要深度阅读。 2.基于内容的质量,比如有些内容可能只是一些“信息”很快就会过时无效,这种一般都不值得深度阅读,但与此相反,有的内容却在向我们诠释着事物的本质,涉及到一些通用的原理,虽然不是太容易读更需要花时间去理解内化,但往往值得我们深读。
如何进行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分为三个步骤——“练兵场”。
“练”指的是寻找联系,“兵”指的是发现冰山,“场”指的是多场景练习应用。
1.寻找联系
就是当看到某句话或者某个概念的时候,要下意识地尝试分析该内容是否能够通过其他的现象解释。
首先是联系过往的经验,这个环节类似于RIA便签读书法中的A1,比如在我们阅读中看到某个要点时,想到自己是 RIA便签读书法是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里提到过的经典方法,就是产生一个经验性的联系——当我们看到某段话的时候,立刻想到这个内容我们之前是不是遇到过,这样会让我们把新旧知识链接起来。
其次,我们可以寻找关联,这种关联可以是通过案例,也可以通过形象化的场景或者比喻等手法诠释一个概念。
寻找关联是看到重要概念时让你觉得很重要,要立刻联想到哪些现象能够被该理论解释,同时至少要找出五个可解释的例子,才能加深对该理论的印象。
然后,要活学活用视觉化的表达,丰富自己的描述方式。
这让我想到前两天无意间看到的一种内化运用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把学到的“方法论”和对应到不同“运用场景”中去,从而帮助自己养成学以致用的思维。
2.探索冰山
很多概念背后,都有庞大的知识体系支撑,好比一棵树苗,它在地下可能有一个很庞大的根系,树苗只是露在地面上的一个嫩芽而已。
如果想了解背后的体系,就要学会追根溯源。因为人的大脑更偏向于视觉化,所以这个结论是从哪儿得出的?这就需要我们追溯源头。
探索冰山,简言之,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探寻事物背后的原理和底层规律。
比如提到早起,我们可能会看到很大方法或者促进早起的“打卡”,但明确了自己价值点(为什么做什么),并据设计出几个步骤后,往往比一味地追求几点打卡更容易养成持续的习惯。
再比如,明白了顾客说想要一匹更快的马,本质是需要更快的交通工具,设计出的产品也就不仅局限于马的造型,清楚了客户说要买锤子去砸钉子,其实需要一个黏钩挂东西后,即使店里没有锤子也能给客户找到需要的工具。
3.多场景应用
多场景应用,让我们尝试在不同的场景下自如地运行该理论。
读完一本书之后可以分享到朋友圈,因为分享的过程就是一个慢慢养成习惯的过程,读一本书发一个朋友圈,每次都会获得奖励,这个回路就会逐渐形成。
文中提到了输出的方式,提到“输出方式”,可供我们选择的就更丰富了,比如文字、音频、图片等不同的形式。除了这种刻意的输出方式,还有生活场景下的运用。比如工作中用“黄金圈思维”对近期销量不佳的产品进行分析,阅读前用“黄金圈思维”帮助自己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方法。 健身懈怠时,用 “黄金圈思维”分析原因找到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