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何以为家》上映的第二天,自己一个人买了张电影票,去看了这场宣传语上写着“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的电影。
我不是一个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可我为什么看了这部电影的宣传片就想去看了呢?因为那句宣传语?因为宣传片里小男孩的灰头土脸和最后他那张洋溢着笑容的脸形成了极大反差?还是那张笑脸让我想到了《地球上的星星》片尾美术老师画里的笑容,所以有所期待?
打算看的时候就在想,自己去电影院哭一场,最好那个时间段没什么人看这场电影。事实证明,这部电影给了我一个情绪的宣泄口。我不是感同身受,我只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
世界上有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我不知道。不过,不能感同身受是肯定有的,不被理解也是肯定的。
就像,我会看《何以为家》哭泣,却不是因为有些相似的经历,不是有着相似的感受。就像,别人不明白我为什么会看《何以为家》哭泣,却在看看哭了很多人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时,想弃剧。
看过这样一段话: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有些冷暖,别人无法感同身受。“白天不懂夜的黑”,正常。这样想着,有很多事都可以不那么计较了。对我来说,不懂是常事,懂得是莫大的幸事。
世上不幸的事那么多,恕我的小悲小伤不能一一感同身受。你的世界在下雨,恕我的不懂,就连用感同身受这四个字都显得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