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药铺,就像是来到了中草药的博物馆。从小喜欢闻中药铺里的中草药的味道,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因为家里有中医,称中药的戥秤我也觉得很神奇,它可以精准地称出小分量的草药。现在的中药铺不像以前那么多了,有的也越来越正规,私营的、个体的、尤其是那种传家的估计不太有了。也许将来有一天, 中药房就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那种规规整整的药铺或是医院的药房。那种带着中草药自然清香气息的药铺只能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了。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怀念那时候接地气的药铺,虽然人人都不希望生病吃药,但是中药房对于以前那些年代的人来说不仅仅是药房,更多的时候它提供的药方是养生的。特别是南方的中药铺,一帖帖的中草药有用来煲汤的,不同的时令季节、煲煮不同的食材用不同的方子。
药铺年代》让我重温了童年记忆里的那种传统药铺。这位生活在台湾高雄顺昌中药房(原名顺安中药房)的传人,在这本书里讲述了中药铺经历的变迁,以及与这家中药铺息息相关的人情世故,当然还有关于中药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秘密。作者在书中还为广大读者无私地分享了私家药膳、香料配方。
“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 这是我听过的一句对中药、对中药铺的评价。在我的印象中,在那物质匮乏、药品稀缺、普通百姓就医难的年代,街尾巷头的那一间间中药铺可能就是普通百姓的精神依托。因为有了它,所以至少心中还有点底气。哪里难受了,去中药铺问问掌柜的,抓上几帖药,按药方煎熬;或是觉得体力不支了,也去中药铺配上几付来补一补。
中药神奇,而中药铺把这些神奇的药村一一标明展示给百姓。中国人讲究药食同源,所以,衍生出药膳。我们从《药铺年代》这本书里,会发现,它分享的许多内容正是关于药膳的。药膳食谱穿插于药铺的人与事的故事里。在百姓眼中,药铺既是看病抓药的地方,也是让人延续生命的希望所在,即使没有生病,也希望能吃点药膳来养生。像适合女性饮用的四物汤、生化汤,虽然我们不能说它一定是良方妙药,但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经过无数人验证的这些药方,各家在配方上可能略有不同,但是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作者也在书中分享了自家药铺的这些汤药的秘方。对读者来说,拿来即可用,出自专业的药铺,还是放心的。
书中分享的配方写得很明白,有所用的药材份量,有详细的估法步骤。传统药材称量与常用的计量的换算,也在文中进行了备注。
四物汤:当归三钱、熟地黄五钱、芍药二钱、川芎三钱,过清水洗掉灰尘,加入500毫升的水煮滚后转小火续煮约30分种,煮到约一碗水的量即可。
书中比这写得还要明了。
行业之间会有竞争,可是这家传统药铺无私的分享,让人看到了传统药铺的人情味。药铺在我们眼中也如中药一样神奇,是这本书为我们揭开了它的那些秘密,回望这与我们渐行渐远的传统药铺的发展与变迁,希望能留住那些传统行业,也让更多的世人了解中药铺,了解中药。
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展览了书中提到的香料、药材等,每一种都有实拍的图,还有简短的文字说明,或者有的标明了药材香料的名称,便于读者辨识,以及了解它们的功效和作用。
那些充满烟火味的旧时光和传统物事在这本书里娓娓道来,勾起了我们的回忆,唤醒温暖的人情、重拾老祖宗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