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去健身房练瑜伽,上完课,和一个阿姨闲聊,阿姨给我讲起了她的女儿,那姑娘90后,目前在做自媒体,一个月工资一万多,有一个大公司,有意挖她过去做总监助理,工资翻两倍,但这姑娘没有心动,理由:不自由,我一咂舌,不可思议,对于我这种见钱眼开的人,肯定金钱至上,哪还要什么自由,可接下来阿姨给我讲的,让我对这姑娘的人生观,有那么一点点小崇拜,这姑娘的人生到高中为止简直可以用开挂来总结,各种奖拿到手软,高三时竟然在学校做起生意,指导别的学校的学生去参加比赛,也拿到各种荣誉,但在赚钱的同时,耽搁了学习,大学平平,自此,整个人生观变得自由起来,父母在上海,她大学毕业,当起了北漂,兜兜转转又回到上海,事业如火如荼,当过背包客,自己一个人去过尼泊尔漂泊,因为英语口语很溜,会意大利语,还会一点德语,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外国朋友......阿姨说,这姑娘的下一站是去拉斯维加斯赌城做主管,说的时候,完全没有担心和忧愁的表情,而是止不住的引以为傲,我听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心里不禁在暗暗自语,哇,她真酷,像“王爷”一样,这样独立的姑娘,不断尝试的人生才是她最合适的的标配。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最喜欢的一个女演员,“也许每一个看过她电影的人,都会深觉词汇贫乏,无法将内心汹涌的感觉一一描画。有一种演员,注定叫人惊艳,到无言以对。她不美,鼻子太长,下巴太尖,若在异国街头看到,大概只当她是平庸美国妇女;又或者,尖刻的年轻人,甚至说她长得像老巫婆。但真正看过她电影的人,绝不会再对她的长相耿耿于怀。她最艳的时候,从来都是在电影里,千变万化的角色和演技,叫人的心和眼睛一起缭乱。”(腾讯娱乐评)
她就是梅丽尔.斯特里普,《穿普拉达的女王》里的那个女魔头,对于这部电影,相比较安妮海瑟薇职场菜鸟式的成功逆袭模式,当我听到这句台词,“Details of your incompetence do not interest me.”心里为之一惊,你有没有发现,某些时候,你会对你所崇拜的一些事物产生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当它出现的时候,你的心底有一丝颤动,固执的认定那就是你所寻找的熟悉感,然后不顾一切去追寻。我想,她于我而言,就是这种熟悉感,更深层次剖析,是她们所散发出来的一种独立的气质。
再追随到我的孩提时代,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心里永远都是满满的敬意,那个时代,父亲为了谋生,去了外省工作,母亲完全充当了父亲的角色,大大小小的事,都要自己拿捏,不能有一丝懈怠,我永远看到的母亲只有一面:果断。这样的经历使得我现在即使有什么事,我都会第一时间听取母亲的建议,她对我的影响,使得我做事的时候,只想听到别人回答我“Yes or NO”这一种答案,其余对我而言,都是在浪费彼此时间。
大学毕业后,我也听取了母亲的建议,进入学长的公司,实习过一段时间,工作节奏慢,生活安逸,周末和朋友一小聚,在我们那个古城,这是属于那个环境下独有的一种特质。只是在某天懒洋洋的躺在床上,阳光刺痛我双眼的一刹那,脑袋忽闪一过,扪心自问,这种一眼就可以望得到头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想想我的高中,为了来上海,硬是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挤牙膏一样存钱买《萌芽》,就是为了投稿,以及那张新概念作文比赛的报名单,这是我唯一可以免费去上海的途径,可是我从来没有去学校门卫大爷那里去看是否有我的回信,因为对于那个时候的我而言,它只是一种信仰而已。
想起这些,毅然决然的辞掉工作,背着我的Nike包就来了上海,想过种种,经历了种种,自己的路也在一步步摸索中,到现在也有一些朋友还在问我为什么一定要来上海,我思忖不出来一个一二三,我只能一笑而过告诉她,我是来寻找“王爷”的,(讲起王爷,这就又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自己决定我是谁,自己决定什么事最有意义,我们终此一生,不过是要拜托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就像《女王乔安》里,“以前听别人说,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的每个女孩都有两个灵魂,一个是女王,用来在白天与别人厮杀;一个是婴儿,用来在深夜里小声宣泄。但是乔安,只有一个灵魂,天大的事儿只会让她分心,变成午夜出租车里的半分钟走神。”
那些“王爷”一般的姑娘其实不是别人,是生活中的我们内心深处的每个自己,它不是一个人,只是一种做自己的一种态度。所以做自己,不迎合别人,不委屈自己,追寻自己的内心就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