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心
卢小红
前段时间特别忙,工作、学习、生活(每一天都是重要的日子)都被列入成必不可少的功课,功课多了,课外的时间就少了,读书也成了奢侈的事,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虚浮、焦虑,想来,内心是空虚了。最近一段时间将课外读书也列入了功课之内,遂一时间我又有了写的冲动。
最近在读过《小白经济学》《对称与不对称》之后,我又翻阅了夏目漱石的《心》,这跳跃式的浏览,终让我在这本《心》中找到了些许心灵安慰。
记得以前在某篇文章中提过,大部分的小说与散文,不是揭露就是宣传,揭露,即揭露人性、社会、情感,宣传即宣传爱、真理与永恒,这本《心》也不例外,作者找到了某一个或两个点,便将它随意的渲染开了。
这本书讲了三点,一是“我”遇见先生并与先生发生一系列故事,二是简单的描写“我”的家庭,三是通过先生的遗书描写先生自杀的原因。大致主线就是讲述利己之心和道义之心。我就不再做过多细致繁芜的介绍了。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虽然我很年轻,但我那年轻的血液并不是为所有人都如此坦诚流动的。”虽然这份喜欢来的没有由头。大抵也是因为,我骨子里有着某份高傲吧。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特定缘分的,比如书中的“我”与先生。现实中也是一样,我们中有些人精明能干、有些人简简单单、有些人浑浑噩噩,所以每个人接触的朋友也是不一样的,但不管处于什么样子位置,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愿意接近、愿意了解、愿意陪伴他的人,或亲人或密友。
心之所向,皆有归因。
我想讲孤独。我读自己的孤独或者别人的孤独,总认为这是自己给自己造下的怪圈,比如说看到身边的人说孤独,其实他(她)只是不知道要做什么,他(她)自己不懂自己,别人也理解不了他(她),他(她)就会各种消沉,各种焦虑,便常要说自己寂寞孤独无助。比如我也说孤独,但我的生活、工作是比机器还要忙的,我甚至是有自己目标和知己的,可我仍然时常觉得孤独。为什么?现在想想,人,不都喜欢给自己强加枷锁吗?
夏目漱石也好、村上春树也好、芥川龙之介也好,也包括我们中国许多文学作家。都喜欢给自己的心,找出一种或多种定义来,所以读他们笔下的故事,普通的我或者我们,都会找到一部分共性。因为,我们的心是一样的,这是我们人的共性。
结尾我想说,其实我不想在读课外读物的时候被某本书影响,但我喜欢在读某本书的时候能从中获取思考,既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人生,也能看到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