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为人父母那会,感到责任特别重大,老话说“三岁看老”,于是就认为孩子的性格习惯都是三岁前养成的,弄得自己紧张的不得了,每天都写日记反省哪些事情做的不好。
随着孩子的长大,再回头看看,发现孩子就是一颗有着自己DNA的树,无论如何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我们提供的支持是TA需要的,才有意义才有用,那些我们自认为TA需要的,反倒会打乱TA的节奏,带来烦恼。这里面的技术难题是,得知道自己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努力看到孩子的DNA,尊重并支持,这也是父母努力的方向。
但关键是,我不知道!也看不清!
一切只能凭直觉和爱带孩子,更为难的是自己也不完美,内心也是个不成熟的孩子,这样那样的毛病,这注定是一场跌跌撞撞的路程。
TA能感受到你的爱并回应爱,会按你的要求做事来讨好你;
但TA也会在自己的世界里,冷静地看着你,你的每一个迷茫、犹豫、每一个贪心、愤怒、懒惰都会看在眼里;
更可怕的是,TA还会学习你的为人方式、处事态度;会不自觉地喜欢着你的喜欢,焦虑着你的焦虑,担心着你的担心;
TA就像诚实的镜子一样照见你隐蔽的角落,并用行动告诉你,你有哪些偏执走的太远,你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
所以总有那么一些时刻,觉得养育孩子的同时也养育着自己,家长角色不时地互换。
TA甚至对你勾画的美好蓝图,要求的优秀品质、良好习惯不以为然,随着长大会想:这么好你怎么不做?你自己都做不到,为什么要求我做到?
我们不断被孩子冒出的这些独立意识惊到,打的我们措手不及,被迫接受他们各种执拗的行为思想和挑战,慢慢发现养育孩子就是不断地妥协,不断地刷新认知,烦恼和美好同时存在,无奈和希望轮番经历。
能怎么样?好与不好都得接受,日子总要继续!
还要怎么样?放下那些得与失,穿过那些喜悦和悲伤,仍然清晰地看见我们都在成长,这不就是最好的养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