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团圆》之前,我不懂张爱玲,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懂吗?不太懂。不懂吗?好像又有些懂。
就在这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下,我拿起了笔。是的,我感觉自己有很多话想说,零零碎碎,如同这本书,似拼凑而成。它是回忆的拼凑,而我,是念头。
慕名而看《小团圆》的人大多是冲着九莉和邵之雍的爱情去的,我也不例外。而小说的前半部分多是九莉童年关于家族亲戚的回忆,与父母家人、朋友同学的若即若离,营造了太多这个女子身上的清冷气质。所以当看到后半部分,出狱的邵之雍对九莉说自己在狱中托看守买杂志看她新写的东西时,我心里曾一度燃起希望的小火苗,以为他会给这个女子的生命带去温暖。
“他的过去里没有我/寂寂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我要一直跑过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
邵之雍不喜欢九莉写的这首诗,因为他的过去有声有色,不是那么空虚,在等着她来。
读到这里,我心里的火苗算是彻底熄灭了。他不懂她,九莉心里是知道的,但无奈,她爱他,这份爱始于崇拜,终于觉悟。因为爱,她才不会强求他在思想精神上与自己高度统一,因为不爱,她再看到邵之雍的著作,不欣赏了。
和她在一起时,邵之雍家里有两个妻子,还有一个喜欢着他却为他牺牲嫁给别人的侄女,但九莉心里是不在乎的,她认定邵之雍待自己与她们不同。也的确如此。邵之雍在报纸上刊登了离婚启事,他是真心爱九莉的,只是这份爱与他对小康小姐和辛巧玉的没什么两样。
九莉童年的所见所闻和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的一生。麻痹堕落的父亲,刚烈独立的母亲,新的社会、新的教育,旧的家族、旧的环境,她在这样新旧交替的背景下成长起来,一面冷淡如水自我保护,一面渴望温暖、渴望被爱被付出。
她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做的最多的,是等待。无论是二婶三姑,还是比比九林,九莉都清楚地知道他们之于自己的位置。唯独对邵之雍,她差点让自己陷入了深渊,虽然表面上表现地毫不在乎,总是淡淡微笑,但心里早已为他奋不顾身,担上“汉奸姘头”的骂名。
而邵之雍总是免不了多情,他可以将自己的爱同时分给几个女人,并且都是出自真心,这样的感情九莉是不要的。她不怕被人诟病、落人话柄,也不惧世俗眼光,只是她不能再为了这一星半点儿的温暖和爱而放低自己的姿态了。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不管他们来不来,她都不用再等待了。这是属于她一个人的小团圆。
寂寂流年,深深庭院,一场梦她也能笑着醒来,那些支离破碎的回忆拼凑起来竟也如当初那般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