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浔阳(位于今江西省九江西南)人,是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生活在东晋(317年-420年)至南朝宋(420-479年)时期。虽然陶渊明的许多作品描写了隐逸闲适的生活,但他处在一个分裂的时代,混乱的时局对他仍有着直接影响。
陶渊明曾祖是东晋名将陶侃,祖父和父亲都当过太守,在门阀制度下也算等级较高的家族。他自幼受儒家教育,同时也受当时盛行的老庄思想影响,所以在他仕途不顺时,总是向往着归隐田园,然而心中仍有济世之志,这表现在他多次任职却又多次辞官。最终,陶渊明选择了彻底归隐,再未出仕。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在统一北方之后,率军入侵东晋,东晋谢安,桓冲等人在淝水打败秦军。淝水之战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促进了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而在此时,陶渊明家境已经衰落,于是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
记载中陶渊明第一次做官是在他二十九岁的时候,官职为江州祭酒,据《宋书·百官志》记载,此官“居僚职之上”,这已经是品级较高的官职,然而陶渊明仍“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三十五岁(公元399年)的时候,陶渊明成为江州刺史桓玄手下的官吏,此后他正式卷入东晋的动乱之中。
桓玄是大司马桓温之子,经过权力斗争,先后消灭殷仲堪和杨佺期 ,除掉执政的司马道子父子,把持朝权,成为东晋的相国、大将军,晋封楚王。前面所说江州刺史的官职,就是桓玄为扩大其辖区,发起军事行动获取的官职,而更深入的背景,是东晋权臣司马道子为削弱方镇而引起的相互攻伐。
公元399年十一月,孙恩起义,攻陷会稽,十二月,桓玄袭杀荆州刺史殷仲堪,自领荆江二州刺史,陶渊明当在此后进入桓玄幕下。可以想象,当时烽烟四起,陶渊明又在三十四岁时丧妻,为了养家糊口,只有暂时随波逐流。在《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中,时年三十六岁陶渊明感叹道“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所以在次年,自荆请假返家,直到七月份,赴江陵还假,不幸的是,当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孟氏去世。陶渊明在《孟府君传》中说“昔在江陵,罪罹天罚”,《国风·召南·小星》中“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实命不同”,可以说是此时陶渊明的真实写照。
公元402年二月,桓玄东下,攻陷京师,自为侍中、丞相,又自称太尉,总揽朝政,并改元大亨。之后一年,混乱的时局继续发展,公元403年八月,桓玄自称相国、楚王。本年陶渊明有诗《始春怀古田舍》二首、《饮酒》二十首。《饮酒》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诗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当年十二月,桓玄篡晋,建立桓楚,改元永始,贬晋安帝为平固王。
公元404年二月,曾附于桓玄的刘裕率刘毅、何无忌等,以打猎为名,聚集北府兵残余兵将一千七百余人,在京口举兵起义,歼灭了桓楚在此的兵力,杀死桓修。接着,众人推刘裕为盟主,传檄四方,各地纷起响应。三月,刘裕为镇军将军,五月,桓玄伏诛。在此期间,从春到夏,陶渊明作《停云》、《时运》、《荣木》诗及《连雨独饮》诗。
《晋书·安帝纪》中记载:“是年春,晋安帝迁在浔阳。……三月,桓玄众溃,各地有战事”。《停云》诗中“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便是指混乱的时局。而陶渊明在《荣木》中写道“四十无闻,斯不足畏”,何以不畏,便是此时桓玄之乱已平,陶渊明被辟为刘裕幕下镇军参军,迎来了新的机会。一年后,公元405年,陶渊明四十一岁,又为江州刺史刘敬宣建威参军。三月,晋安帝反正,刘敬宣解职,陶渊明衔命使都。八月,陶渊明为彭泽令,十一月,弃职返里。
陶渊明没有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为官了。《归去来兮辞》便是作于此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彷佛大彻大悟,陶渊明彻底放弃仕途,回归田园。
刘裕此后逐渐坐大,公元418年,宋王刘裕杀晋安帝司马德宗,立司马德文为帝,改元元熙。此年陶渊明五十四岁,朝廷征为著作郎,不就,作《桃花源记》,以显避秦之志。两年后,刘裕篡晋称宋,改元永初,次年,杀晋恭帝司马德文,陶渊明作《述酒》诗,隐晦曲折地反映此事,诗中“山阳归下国”即用曹丕废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的典故。
从陶诗多处可以看出陶渊明仍关心时事,同陶渊明往来的重要人物有江州刺史颜延之、辅国将军王弘等,在陶渊明晚年多有帮扶,而江州刺史檀道济在陶渊明贫病加剧时“馈以粱肉”,陶渊明却“麾而去之”,在贫病交加中,陶渊明仍然坚持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
公元427年,陶渊明六十三岁,他的生命在贫病交加中走到了尽头,此前一年,他有《乞食》《咏贫士》等诗,诗中所述已是悲惨不堪,而如今现实更加残酷,已有不祥预感的陶渊明在九月作《自祭文》,文中写道“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大限将至,陶渊明回顾一生,继而感叹:“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然而通达外仍有余恨,最终还是发出“人生实难,死如之何?”的嗟叹。
两个月后,陶渊明去世,一个在战乱中努力寻找归属的灵魂,终于“永归于本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