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时间的长短,是要看对象的。有人说,北京的秋好短,我还没有感觉就过去了。而我在感叹:我在北京已经待了整个秋天。
来京时,行李箱里塞的还是夏天的短袖和裙子。十一假期,北上的家人为我带来了秋的装备。再后来,陆陆续续的冬装到达现场,而秋天就在这过程中到来又离去。早上,看着路边在雪夜前被摇光叶子的树,还是有些不习惯,仿佛一位来没来得及好好再见的朋友航班突然提前出发了。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是散文郁达夫心中的秋味,“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秋天。而我,今年意外的得到一整个故都的秋。
原始森林看红叶,就是在追逐秋的脚步。那时的秋还在更遥远的北方,心里还没有秋寒威力的震慑,其结果就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如今读着《故都的秋》,想到山上的那场雨,那也是一场有别于夏雨的正宗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记忆中的我是不怕冷的,但“有一种冷叫少年怕你冷”,少年把秋衣秋裤带来的时候我留下原是做安慰和预防万一的。可真到了时节,我毫不犹豫的全副武装。初秋很多个夜晚,和叔叔一起散步时都要靠不停加快速度来御寒。到了深秋,疫情来袭,我就不想出门,把御寒的种子直接放车里,过起彻底两点一线的生活。即使如此,还是抵抗不住秋带来的寒意。
郁达夫表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所以,对秋的感触,不应该也不会局限于寒冷。再封闭的人,面对如此有特点的季节,该有的感触还是不会缺席的。
看到同在北京的表哥发来随手拍,我感觉自己身处他乡,过了一个假秋天。这个“假”来源于对生活缺乏追求,对美丧失了探索之欲。工作的忙碌,对归家的渴望,占据我整个身心。那个恨不得把下班时间都利用上去游玩的姑娘,变成一个宁愿在屋里做运动的“自律”宅女,并渴望自律能换来自己所需要的。
在故都待的整个秋天,我也错过了很多,涓涓第一份如胶似漆友情的发展等等。昨天晚上,看到小姑娘开始临摹毛笔字,有模有样的笔法让我止不住为她喝彩。小姑娘在妈妈看不到的时候依旧在很好的成长,得益于爸爸的陪伴和照料。这样的安排,妈妈在出差阶段仍会想家,会渴望加入成长的队列。
这个秋天,对于有的人来说,很短,转瞬即逝。对于我来说,很长,离家独自生活了整个秋天。如此说来,其实秋的长短,无关秋的美或不美。
阿淼写于2021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