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南台寺后,一路上山,经过福严寺、藏经殿,至祖师殿时已是下午五点多。为了不遭遇到像在黄庭观处同样的尴尬,干脆就在旁边找了个客栈住了一夜。第二天去了上封寺。
上封寺离祖师殿其实不远,要不是前一天到祖师殿时天色已晚,又饥寒交迫,就直接过来住了。毕竟这里是《天地宫府图》里的第二十五福地,由凤真人治之。记得上次住在这里的时候,用过晚斋后可以去会仙桥处小坐。当时天气晴好,游客已荒,山坡上正有着争奇斗妍的红杜鹃。
上封寺最初叫光天观,以应其居于光天坛上。所谓坛,谐音“坦”,意思是这里有块平地。上封寺所在的位置是祝融峰下的某级台阶,大约十来亩的占地。虽是道家福地,但隋大业年间就改观为寺。后来屡获敕建,以至于人们懒得叫原名,直接就叫其“上封”寺了。
说起历代帝王何以对这里如此器重,我倒是有些不成熟的想法。据当地人讲,上封寺所居地虽然平坦,但其实是某处龙头。众所周知,火神曾与水神共工大战数年,最后以共工头触不周山的失败而收场。火神在道门中是南华帝君所化,又称南帝。如果脚下的某条龙兴风作浪,恐怕不只是扰他心神,也会让老百姓遭殃,危及皇图大业,所以还是请佛菩萨在此镇守比较好。
孽龙被镇住了,但仍然在吞云吐雾。山顶水气氤氲。上封寺的外墙本来就是灰白的青石,被笼罩在蒙蒙烟雨中,更是隐约模糊,远望如海市蜃楼。从前往后分四进: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与法堂,格局与其他地方大同小异。
上次来上封寺住了一夜。当时见到几个年轻人拿着学生证,问食宿能不能打折,被管事的僧人断然拒绝。又有一个中年人问寺庙里的工作人员,说自己是居士,能不能免食宿费。工作人员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看他,然后说了句:庙里赚的不就是居士们的钱吗?我当时想笑,但忍住了。后来和这个中年人住同一间房,他很气愤地将寺庙里的商业气息好一阵数落。
这次过来感觉商业气息仍浓,只是换了风格。在大雄宝殿礼拜时,有僧人过来细心指导。虽然感觉他不卑不亢,轻言细语,但还是会担心他引导消费。行走在外,出门开销大,不可能往每个功德箱去丢钱,甚至在途径城市不得不住造价不菲的酒店时,还会恨不得有人往自己口袋里塞点钱。我当时环顾殿内,发现有僧人在门口抽烟,大多数的僧人神情温和,但总有种经过专门培训的感觉,有种服务员的气质,像是随时要为众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法堂背靠墙壁的地方设置了坐禅的长条椅。门没有遮拦的打开着,里面空无一人,显然是供游客参观,而且似乎可以进入略做感受。这是为拉近法师们与众生之间距离提供的善巧方便,也说明这里的住持是重视内在修为的,至少他希望僧人们能够坚持早晚坐禅,道业精进,为更好的普渡众生提供资粮。
大概是住持的良好愿望起作用,抑制了庙里为了生存而积攒的商业气息,在大殿里礼拜时仍可感受到祥和与宁静,这是在南岳少有的体验。当时想,这是凤真人的治理有方,还是佛菩萨的威德使然?但是没关系,南岳的佛道同存,似乎已经不分彼此了。
走出庙门,到围墙外去看了看。本来想环步一同,看看后面还有些什么。但发现周围是农田,田埂已经被泡软了,行走不便,于是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