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笔记之社科人文(二)《万物简史》等
目录:
《乡土中国》
《万物简史》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超级智能》
《艺术的故事》
《美的历程》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社(2012.10)
图书简介:
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
书摘:
尽管中国人饱经人世的无常变幻,却仍不完全萎靡自暴自弃;因为他们相信,一时的挫折是世间常有的事情,只要人鼓起自己的意志,人生必能迎来转机。这种坚韧的品格使得中国能历经数千年的波澜起伏而仍得以保存,无论何种逆境仍可直面人生的惨淡,向死而生。
乡土社会依靠的是“礼治”。所谓“礼”,其实就是社会公认的合适的行为规范。行为规范的目的是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一定的社会任务,而它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中各个成员的不同生活需求。
我们说一个社会的“稳定”,一般是指它的结构。稳定不是静止,一个社会不可能是静止的,而是说,就整体而言,这个社会的结构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乡土社会似乎更接近那样一个按“欲望”行事的社会,因为乡土社会中的欲望基本是出于原始的人性需求。乡土社会的欲望是经过文化的陶冶之后的行为指导,而它的结果符合人类生存的逻辑。
《万物简史》
《万物简史》
作者:比尔·布莱森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图书简介: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作者不但才华横溢,兴趣亦十分广泛,在语言学方面著有《麻烦词汇词典》、《母语》、《美式英语》等书,皆为拥有广大拥趸的幽默之作。
评价:
了解阅读。
书摘:
从我们目前已知的情况看,茫茫宇宙中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而整个地球上适合我们生存的地带也少之又少,我们只能在陆地上生存,而且不能太高。到目前为止,从海洋到高山,已知生命的全部生存范围只有28公里左右厚。
虽然地球中水无处不在,但很大一部分的水对我们来说是有毒的。海洋中的水是不能摄入的,因为里面的盐分我们无法吸收代谢,反而会造成细胞脱水,肾脏负担加重,失去生命。而除去海洋中的水,地球上只有3%的淡水资源,里面还有很大一部分以冰原的形式凝固在南北极。
如果没有大气的话,地球会因为无法留住热量而变得极度寒冷,同时也无法抵御强烈的宇宙射线,根本无法存在生命。
纵观整个地球生物进化史,我们可以发现,生命的生存欲望是极为强烈的,但除非有某些重大的威胁性事件发生,否则它们没有多大想要改变的欲望和野心。
生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从卵子受精的那一刻开始,直到这个人死亡,体内的每个细胞都携带了他全部的基因密码,并承担了自己独特的工作,鞠躬尽瘁。
这种灭绝的行为直到现在,在世界各地都在发生着。只要人类对某种生物产生兴趣,它们就岌岌可危。人类在整个宇宙的历史长河中,仅仅出现了短暂的一瞬,但却有幸成为了这个星球上唯一可以感受、欣赏,并有能力改变周围环境的生物。但我们在被赋予这项特权的同时,也需要了解,我们只有一个星球,我们有能力让它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作者:[美] 丹尼尔·查莫维茨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3.21)
图书简介:
全书展示了植物如何分辨上和下,如何知道邻近的同类已经遭到了一群饥饿甲虫的侵害,是否能够欣赏你一直放给它们听的齐柏林飞艇乐队的音乐,或者是否更偏好于巴赫那旋律优美的连复段。通过对植物触觉、听觉、嗅觉、视觉以至记忆的考察,作者促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植物会不会对周围环境有意识?
评价:
豆瓣上有人评论,这世界上还有人关心花何时开,叶子为什么黄,想想都觉得感动。看到这句话时不由会心一笑。我们习以为常的世间万物,小时候对万物的好奇,在逐渐长大后慢慢消失,现在不如静下来心来,重拾好奇,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那么植物平时都在做什么呢?
书摘:
本书作者丹尼尔·查莫维茨认为,由于植物不能像动物那样通过迁徙、寻觅食物、寻找掩蔽处等方式来选择环境,它们只能产生更复杂的感觉和调控系统来抵抗和适应环境,所以植物存在着视觉、嗅觉、触觉、听觉、本体觉和记忆等心理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植物没有脑等中枢神经系统,作者在本书中使用的“看到”“听到”“嗅到”等词语和动物的感觉体验是存在质的区别的。
马里兰猛犸可以“看见”光照,并能够根据光照时长来调整自己的生长,这被称为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植物不仅能够看到光亮,还能够区分颜色,红色光影响光周期现象,蓝色光影响向光弯曲生长。隐花色素的作用是控制植物的生物钟、调节其昼夜节律、使外界的光信号和生物钟相协调。
成熟果实中产生的大量乙烯会保证整片果实均匀地成熟,引起一场乙烯诱导成熟的连锁反应,促进植物果实被动物识别,进而保证了种子的传播。
植物虽然会同时被朝着好几个方向拉扯,但是它最终的受力情况则是叠加在其身上的几个力的矢量和。
《超级智能》
《超级智能》
作者:尼克‧波斯特洛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5.1)
图书简介:
《超级智能:路线图、危险性与应对策略》这本书既不是论述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方法的教科书,也不是普及人工智能概念的营销学著作,而是一本科学地推敲论证超级人工智能出现时我们该如何应对的未雨绸缪之作。面对谁也没有见识过的可能性现象,作者并不是天马行空地描述一个他个人假想的世界,而是言必循理、论必有据地在谨慎地推敲超级智能产生的条件、产生的时间、可能的状态以及防患的方法。如果你深信电影里的那种人工智能将会实现,不妨读一读此书来了解一下应对之策。
作者相信,超级智能对我们人类将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在这本书中,作者谈到了超级智能的优势所带来的风险,也谈到了人类如何解决这种风险。作者认为,他的这本书提到的问题将是我们人类所面临的风险。本书立意宏大,且有独创性,开辟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新道路。本书会带你开启一段引人入胜的旅程,把你带到对人类状况和智慧生命未来思索的前沿。
评价:
阅读过程中会想起看过科幻片,也会让人沉思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否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风险。
书摘:
人工智能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经典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和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为基础的第三阶段。
超级智能的定义是:在几乎所有领域远远超过人类的认知能力。作者提到的可能路径包括了人工智能、全脑仿真、生物认知、人机交互,以及网络和组织。
向人工智能输出价值观目前存在困难,现在提出的一些想法仍然只是可能性,有的会走向死胡同,有的存在希望。向人工智能输出的价值观应该是一种间接的规范,植入的价值观应该是更加可靠的,而不一定是非常完美的。我们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应该是谨慎而略带畏惧的。
《艺术的故事》
《艺术的故事》
作者:[英]E.H贡布里希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4)
图书简介:
本书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
评价:
艺术类的书适合慢慢的品读,这本书是将艺术和历史结合起来,相较于那些枯燥地介绍艺术家的生平和贡献的“人名大全”,这本书更多是介绍了相关的时代背景与艺术家自身的经历。个人认为不适合快读,但是作为对全书框架有个认识还是可以的。适合用于放松心情时阅读。
书摘:
革命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人们要打破旧秩序迎来新世界,另一方面,打破旧秩序也就意味着牺牲和毁灭,总会有旧的死去,也总会有新的出生。艺术也是这样,后人无论怎样去复原古代艺术,都会呈现出新的感受和意义。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能力与感受都不同,对古代艺术的认识也不同,而且很多人不过是借着恢复古代艺术的旗号另行其他。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部分就是,在一个革命的时代里,有人要革新,有人要守旧,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每个人都希望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里有所作为,成就自身的艺术生涯。
在今天的内容里,我们看到了浪漫主义的浪漫情怀,也看到了现实主义的写实笔触,还有新古典主义的严肃与理想。有人画下山水风景,也有人画下血腥现实,这个世界永远在进步,艺术也永远在进步。
在革命时期,艺术流派的发展略有受限,人们能够绘制的题材多与现实社会相关。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派的艺术家都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艺术的存在既是为了人们的娱乐欣赏,也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沉湎其中。
最为典型的梵高作品,往往运用厚重的、戏剧性和颤抖的色彩,用短而宽的笔触将颜料不加混合地并置,在把事物进行夸张和变形之后,呈现出了一种紧张的视像。梵高想要表达的是绝对的静止,也想要表达自然的野性,有忧虑也有紧张,把自己的内心抒发得淋漓尽致。
印象派和后印象主义可谓是现代艺术的开启者,人们追求自由的内心,也追逐自由的作画;艺术家们逐渐摆脱了过去的艺术的桎梏,他们革新了绘画技术,甚至将科学元素也添加入其中。这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有人可能无法欣赏这些艺术风格,但是其实很多时候,艺术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世上所有人的喜爱,能直抒胸臆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已经是对艺术家最大的犒赏。就像梵高一样,他可以说是一个天才与疯子的集合体,世人如何评论他都与他无关,后代人如何推崇他更与他无关,他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
现代艺术并不是一种终结的陈述,而是一种对绘画的证明。艺术家们一方面试图造就艺术的存在,一方面又质疑这种存在的本质。这就是这个时代能给艺术带来的最好,也是最坏的结局。艺术陷入了被质疑与自我质疑的循环,艺术家们也面临着更多的焦虑与不安。但是我们回顾这些天来所看到过的艺术历史就会发现,从始至终,艺术都只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表达方式。
我们今天看到的故事有点多,因为现代艺术的形式实在是多种多样,艺术家们疯狂地表现着自我,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记得,只要有人的地方,艺术的故事就永远在发生。
《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
图书简介:
该书主要内容共分10个部分。(1)龙飞凤舞,(2)青铜饕餮,(3)先秦理性精神,(4)楚汉浪漫主义,(5)魏晋风度,(6)佛佗世容,(7)盛唐之音,(8)韵外之致,(9)宋元山水意境,(10)明清文艺思潮。该书是一本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作者以深邃独具的目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审美意识的积淀过程。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评价:
语言精美,冯友兰评价这本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全书按历史时期分为十个部分,算是一部中国美学史纲要。了解艺术古典之美,了解历史,适合多多品读。手中有书,我这里仅做简单记录。
书摘:
审美积淀说是指,人的审美感受因为有了观念想象,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美之所以是有意味的形式,就在于它积淀了社会内容。
中国艺术审美的特点是强调情感的抒发,并且这种抒发受到理性的制约。
在和平繁荣的年代,建筑工艺可能更发达。在动乱变革的年代,文艺哲学可能更发达。过往的艺术杰作依然感染着我们。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杰作,是以往杰作不可代替的,尤其是我们这个处在重大变革转型时期的时代也是这样。所以,不要厚古薄今、贵远贱近。这是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人性不是神性,也不是兽性。人不是神,也不是兽。人性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文化塑造着人性。美作为感性与理性的结合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积淀的产物。我们进行这样的美的历程,意义就在于重塑健全我们的人性。艺术,使人性更美好。
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回顾历史,是为了看清现实、预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