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只选52本书,标准是什么?这个章节讲如何选书
第一小节、对读书的5大误解
1.读书无用?学校所学跟不上时代更迭,“Keep learning”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读书只求有用?当下掉入“读书功利化”陷阱,以及“达克效应”—只接触自己“够得着”的书!
3.有的书我读不懂?——小心你的存量技能
遇到读不懂的书,你可以先读一些跟这本书更接近的书。
4.读书是一件私事?——交流才能突破舒适圈
文学类书籍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工具类书籍则应该有公认的正解!
5.自己读的效果最好?——把书讲给别人,以人为镜!为别人讲书有助于我们更快的吃透一本书!
樊登一年选52本书,是依据什么原则呢?书和知识讲究的是价值!选书️遵循TIPS原则:tools工具,能给出一套完整的方法
idea新的理念,作者有新的想法
practiicity实用性,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
science科学性,有严谨的验证过程
而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则是科学性和建设性!
而科学性有两种衡量的角度:工具性和现实性!工具性角度就是我知道这件事未必是这样的,但是它可以很好的解释现有的情况!举例:《世界观》这本书最早推出的“所有行星绕着太阳转”(P70-72完美解释了这件事,本人对这个没有研究,有待提升!),现在看来不是正确的,可是在当时却是大家的共识!这里讲到2种事实:观察性事实和哲学性事实,刚才举例就是哲学性事实!观察性即我们肉眼能看到的!
现实性的角度(自己对这个和工具性角度还分不太清楚!)书上说说像牛顿三定律这是现实性理论,同时又是一个工具,所以没有绝对的科学性!符合科学性的就是可证伪的!伪科学是封闭的,科学是开放的!科学性就是只要你能拿出证据证明,即使原来我认为是错的,那我也能接受并且修正观点(举例陨石、催眠和针灸,最早是不被认可的,没有人信,可是事实证明之后,就能够接受了)。不可证伪(举例星座)它只要有人信就可以!这只是心理学上的接受过程,并不是科学!
具有建设性的好书值得你读!举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活好》、《经营者养成笔记》这不是科学性的书籍,却有建设性(即读完以后,你会有感悟和启发,是经验、智慧)。讲到建设性的时候拿手机导航和爱人指路来做对比(P80-81),给我印象特别深,把建设性解释得很清晰!
那怎样的书才具备这两个选书原则呢?(如何选书?)
1.看出版机构(好的机构会严选内容)
2.看作者背景(有学术背景的作者,而非畅销书作家)
3.看推荐人
4.看好书中的推荐书单(本书中就推荐了好多书)
5.看书后面的参考书目(好书带好书)
6.看内容(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好书都有一个使命,并且给出解决方案和论证过程)推荐《清单革命》—医生的故事引发没有建立清单而犯下的错,该如何去解决问题?列清单、《思辨与立场》—如果一个人没有批判性思维会怎样?
7.看翻译和图书装帧质量
关于选书自己也有感:以前不懂买书,基本买的都是畅销书,卖了多少多的那种,难怪没有什么成长,所以更觉得读书无用。所以才会一直处于瓶颈状态,幸好,接触了樊登读书!选择《读懂一本书》也是想理清读一本书的思路!现在越发清晰。
以上今日总结
就是工具性和现实性这两个点混淆,求大神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