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梦想,乘一条游船,沿着大运河从杭州北上到北京,看一路风景,寻一河故事。去年读了徐则臣的《北上》更加深了这种想法。打听了一下,一是没有这样的游船,二是大运河有些路段已经不通航了。于是退而求其次,听耿朔老师《大运河: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25节课,坐船从北京的通州出发,一路经过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微山湖、徐州、宿迁、淮安、洪泽湖、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最后到达杭州。
从隋代开始,大运河主干线的北段终点都在通州境内,然后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运河支线转运至北京城。通州是漕运通达的意思。通州最重要的运河地理标志是一座佛塔,全称“燃灯佛舍利塔”,一般简称“燃灯塔”。
说到通州的燃灯塔可能不太有名,说到北大未名湖畔的博雅塔,就大大地有名了,北大这座博雅塔的原型,就是通州的燃灯塔。这种塔叫做“密檐塔”,从塔的造型来看,基座和底层很高,往上每层因为不设门窗,所以屋檐看起来很密集。
通州燃灯塔,在距离它很远的地方就能望见,塔高56米,接近20层楼高,在古代就是鹤立鸡群的摩天大楼了。古代我们不是擅长木结构建筑,大部分是院落式的房子,所以最高的都是一些佛教的塔,会显得非常醒目。
在没有导航的时代,人们船行水上,主要就是靠沿途有特点的地理坐标来辨识到了哪儿,从南方走了几千里的货船,可能要走好几个月,一路艰辛,当在船头远远望见宝塔高耸,就知道到了通州,这趟漫长的旅程终于到头了。
我市太湖沿岸有三棵千年的古银杏树,据说是三国时孙权的母亲栽种,树高冠大,也被视为太湖行船的航标。
如果坐船从京城出发由北往南走,经过嘉兴、湖州境,前方出现一座三孔的非常高大的石拱桥:拱宸桥,这是杭州城北的标志,也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标志,远远望见它就知道杭州就要到了。
拱宸桥,宸是北极星的意思,拱手是拱手相迎,拱宸桥就是拱手相迎皇上光临。这座桥非常雄伟、气魄,它是杭州古桥中最高最长的,在整个大运河上也首屈一指,桥长达98米,高达16米,三个桥孔都相当高大,以至于上面走人的桥面显得很薄,加上桥身优雅的弧线,整座大石桥给人既稳重又轻盈的感觉。走到桥上,不时能看到和古人看到的别无二致,只不过是机动船取代了过去的摇橹船而已。
中国大地上有一横一纵两个古代的巨型工程,像在中华大地上划出两条长长的粗线,凝聚先人们伟大的创造力和无穷的智慧。横的那条线是连接东西的万里长城,纵的那条是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如果说长城的作用是防御,是界限,那么运河恰恰相反,是开放,是交流,可以说它们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非常不同的巨大影响。
中国漫长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如何治理和利用水资源的历史。最早的当然是大禹治水,虽然是传说,但恐怕也有几分历史真实的影子,而近年考古学家在浙江杭州以北的良渚遗址发现了大型拦水坝遗址,成为中华文明形成之初治理水患的直接证据。此后各种引水渠、堰、坝在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目前保存下来的就有不少,成为不少地方的名胜,最著名的无疑是四川的都江堰。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人与水的关系是非常亲近的。
我们江南水乡生活长大的人,小时候走亲戚、上城、都是以船代步,古诗里说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野渡无人舟自横”,是我那时熟悉的日常风景。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自北向南流经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以及一系列湖泊,流经几十个大小城市。京杭大运河是中国运河文化的集大成者,它占据了漫长的历史和悠远的空间,是一条流淌在中国人漫漫记忆中的河。
大运河沿线经济的富庶滋养了历史悠久的运河文化带,产生了多姿多彩的运河文化。更可贵的是,京杭大运河不只属于过去,虽然近代以来随着铁路、公路等现代交通方式的兴起,大运河整体迅速衰落,但直到今天,山东济宁市以南和江苏、浙江境内的京杭大运河依然常年通航。运河不只是属于过去,在未来还能够激发出新的功能,承担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