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今天是周六,学校组织陕西省2021届学业水平测试,高一、高二年级停课。今天也是我们在绥教师临时党支部党日活动,数天前,我就与支教的党员同志商量好的。我早上7点多起床,我洗漱完毕,来到食堂一楼就餐。这与以往不一样了,今天早餐需要用餐券,我正要准备刷卡,校长办薛主任出面帮我解决了。
用餐完毕,我赶忙到学校旁边的团部处,等来了学校接送教师的专用车辆,这是学校的公车,今天的使用是经过学校领导和上级部门允许的。我召集了胡、赵、杨、李及王、李、何、张等8位同志,孔及嵇等两位老师请假。我们沿着国道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就来到了本次党日活动的第一站——位于榆林市清涧县的路遥纪念馆,纪念馆的对面就是路遥的故居,中间隔有一条大马路,马路上车水马龙、大型运输车辆络绎不绝!
为了进一步加强援绥支教教师党性党史教育,提升担当奉献意识。11月14日,由在绥教师临时党支部书记盛传云同志的组织下,援绥支教的八名教师赴清涧县路遥纪念馆开展“学习先进典型 弘扬路遥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走进清涧县路遥纪念馆,从场馆建设到物品摆放,处处体现了陕西黄土高原上的清涧人民对路遥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在路遥纪念馆内,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边听边看,不时凝视着路遥生前留下的张张珍贵照片和件件遗物,阅读着路遥当年亲笔写下的手稿、信函,聆听着路遥的感人事迹,近距离的感受到了路遥“像牛一样耕耘,像土地一样奉献”的人生追求,切身感受到了路遥燃烧自己的生命,毫无保留的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伟大人格、坚强毅力和精神追求。而这种精神最值得我们援绥支教教师传承和学习的,它将永远激励我们面对困难、勇往前行!
通过场馆内一段影视资料的观看,在绥支教的老师们热泪盈眶。尽管他只有42岁的短暂人生,却有着苦难的人生历程、恢弘的文学世界、身处劣境却不断挑战苦难的自强奋斗的精神。正如视频中贾平凹所说:“他除了留下他的著作,更留下了一种精神,那就是无论生活如何贫困,环境如何艰辛,灵魂却一定要高尚,志存高远,坚韧不拔,闷头奋进,奉献一切。”我们还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参观了纪念馆旁边的路遥书苑,以及和路遥纪念馆一路之隔路遥故居即路遥的出生地。
大家小心翼翼的穿过一条车辆络绎不绝的国道,爬过一段长长的石阶,越过一些路上的小障碍,来到了路遥的出生地即一排窑洞的围墙外。路遥旧居暂时还未开放,院子里的窑洞是陕北非常常见的一种,窑洞顶上枯草丛生,窑洞门前挂了几块木头牌子——标识着路遥的亲人曾经居住于此。院子里面有几棵枣树,树上还稀疏的挂着一些枣子,地下倒是有满满的一层枣子。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路遥就是新中国成立那年出生于此,他本姓王,父亲为他起名为“卫”。他是陕一户北贫困家庭里最大的儿子,小时候被父母过继给延川县的大伯父家,从此开始了他苦难的人生,上小学的时候才被班主任赐名王卫国。秋日的阳光下,我们驻足于前,凝视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大家才进一步体会到路遥这个伟大的作家不平凡的人生,对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今年8月,我们援绥支教的教师10人(其中5人为党员:盛传云、胡奎、赵万青、李佩玲、杨海波) 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远离家乡来到了陕北黄土高原支教。大家首先克服了饮食关、生活习惯关、语言关等,积极的融入到新集体中,开设讲座、示范课;听评课,指导青年教师成长;指导学校教科研工作,推进学校教科研水平提升;参与学校行政管理,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等。今年10月,在绥教师临时党支部的成立,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凸显,每一个党员教师都发挥着应有的榜样示范作用,不断向当地师生传递着教育的正能量。
通过这次主题党日活动,援绥支教老师们的灵魂得到一次深刻触动和洗礼,精神上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大家对“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路遥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援绥支教工作中以路遥等优秀人物为榜样标杆,以自己实际行动为援绥支教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午,我们来到清涧县城,将车停放在了清涧县政府的大院内。我们一行十人来到了县政府对面的一个小吃店,我们吃了一些羊肉饸烙和肉丝炒面。羊肉饸烙味道一般般,肉量也不足,与我们绥德四十里铺的汪家、刘家不能相提并论。不比较没有伤害,来之前,绥德中学的薛主任就告诉我,你们最好到绥德来吃饭,那个地方的饭菜不行的。尽管味道不够好,量也不足,我也没有将此饸烙吃完。没有办法,临走前,我向老板娘要了一个花卷充饥。
当天下午,大家来到了清涧县笔架山瞻仰烈士陵园。我们还未到笔架山入口处的牌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红色的三层高大建筑——宽州阁,一楼南侧的墙上有2012年的“宽州阁记”,上有“谓我清涧,全秦要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清涧起义,打响西北革命第一枪;沁园春雪风流绝唱冠千古。” 笔架山位于陕西省清涧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地位扼守延安、关中之咽喉,笔架山因为形似笔架而得名。
我们沿着上山的台阶而上,首先是一段陡峭的石阶,坡度甚大,向上看有让人目眩之感。我紧跟他人一口气而上。有越过两三段石阶,终于到达山顶。登临顶峰远望,清流下绕,绿林掩映,顿觉眼界开阔,城内景致历历可数。在山顶,我们首先遇到了革命烈士白雪山、储汉元的墓茔,一块四四方方围墙,围墙内反土堆而已,而不见墓碑。继续前行,不久就看见了革命烈士白雪山、储汉元诸墓,墓前皆有碑文——简介烈士生前的光辉革命事迹。紧靠着烈士墓的一旁,有一个高高耸起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是开国大将许光达于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此处解放较早)题词。站在纪念碑前,默默瞻仰题词及简介:此处自土地革命时期起,英勇人物事迹层出不穷,为中国近代革命贡献良多。
忽听到不远处有风铃声,仔细辨别,不远处即为壮观的红塔,红塔共有九层建于现代,是一座较为完美的仿古建筑。我们来到塔前,一层周围有六个面多为黑色,正南面是一个红色的大门,大门上方楹联处有两字“红塔”,两边楹联是,涧水源远润泽枣乡春华秋实赢天下,青山叠翠孕育宽州地灵人杰竞风流。旁有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再看有一块清涧地方烈士名册,上面刻画了自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等牺牲清涧的烈士名单,尤其是土地革命时期达百人以上,同姓的烈士比比皆是!可见此地光荣革命传统源远流长。让人纷纷肃然起敬,今天的新中国的确来之不易,是无数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而成的。我们援绥教师来到这里支教,也曾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但这么些小小的付出又能算什么呢?由此观之,这里的红塔已经成为清涧人民不屈精神的象征,也是清涧近代以来红色革命的最好诠释。
我们一行9人乘车,沿着山间的道路前行,一路颠簸来到了本次活动的最后一站——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北国风光景区(清涧县城东45公里处的高家坬塬)。在这里,于1935年孕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大气磅礴、千古绝唱的《沁园春·雪》使得名不见经传的高家坬塬名扬四海。来到这里,人们不禁自然想起:“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一豪情万丈的词句,瞬间把你带入一个北国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大千世界;来到陕北高原,不到塬上观赏领略北国风光,大有“未到陕北黄土高原”的人生遗憾。
我们沿着新修的上山石阶登上高家坬塬,山高人为峰,站在藏雪楼前的一旁,远眺前方巍巍吕梁山,隐约可见的黄河水将山西和陕西一分为二。一座座沟壑纵横、雄风浩荡的山峰展现在眼前;居高临下,近处有成片的红艳艳的月季花,花期已过但未凋零。注视前方跌宕起伏、奔腾而过的黄河,雄浑气概,迎头袭来,令人心潮澎湃。跨越历史,忆古思今,赏千古绝唱领袖诗词,游北国风光绝色美景,让人心旷神怡、激情飞扬。
邗江中学历史教研室主任李强老师 告诉大家、1935年,中国革命正处于生死存亡的低潮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转战到陕北,伟大领袖毛泽东路经陕北的高杰村镇高家坬塬,他触景生情创作了气势磅礴的词阕《沁园春·雪》自创作以来一直未公开发表。1945年,伟大领袖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和平谈判期间,在柳亚子倡议下予以公开发表,一时间举国轰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时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刚刚取得胜利,在此背景下,诗词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是热情呕歌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人民大众!面对此时此地此景,大家纷纷赞叹:伟大领袖目光远大、气势磅礴、流芳千古,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努力奋斗!
今天,地处陕北高原的北国风光景区己成为一个集红色传承、革命教育、诗词研讨、艺术创作、旅游休闲为一体的3A级景区。现在,中华儿女来到这里,驻足远观,低头凝思,不仅看到了祖国大好河山、切身体验到伟大领袖毛主席诗词的意境,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了无限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