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性格,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有一个印象很深刻的案例是有一个二十四五岁的男孩,打电话来说他的问题是总喜欢打20到40岁的女人。很明显他是一个有行动控制障碍的人,不是想或不想打女人而是能或不能控制自己的问题。在帮他咨询的时候,他被我的一个问题激怒,当时就越过桌子狠狠的掐住了我的脖子……那个激怒他的问题是:你是不是心里痛恨你的母亲?
这个男孩的情况是母亲的控制欲望很强,对儿子几乎从来没有表扬过,儿子不管多大都被要求活得像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事情做成功是应当的,不能乞求任何表扬,只有严格的要求。最后这个男孩用了两年的时间在一个男心理咨询师那儿得到了好转。
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有一种说法是学习心理学的人要么自己的心理出了问题希望找到答案,要么就是对别人的心理很好奇。我属于第一种,所以博士后研究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在太多的案例和沟通中认识到要给家长方法,但是方法却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发展的原因才是,也就是父母的觉醒。现在教育的困难是父母的焦虑、恐慌和不自我认知。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都指向孩子在七岁前性格基本都会定型。七岁前一天,七岁后一年,也就是说在七岁之前的教育何止是事半功倍。
无论内向还是外向,只要能给人舒服的感觉就是好性格。
心理学角度来讲,性格有多重人格特质,分主人格和子人格。一个家庭的氛围,包括行为规范和情绪控制。一位台湾心理学老师在TED做演讲时说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如果一个妈妈不幸福,孩子敢幸福吗”?所以孩子性格养成和父母的性格息息相关。
气质是性格形成的原因。而气质受先天基因影响比较大,分为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和三种混合型。孩子天生不一样,不和其他孩子去比较,孩子本身的面目才是最重要的。这里讲的爱主要指的是接纳,要关注孩子感受到的爱有多少。
好的性格来源于对母亲的依恋。依恋的类型分为安全型依恋、抗拒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方向混乱型依恋。
有一个抗拒型依恋型孩子的例子是一个五岁的男孩,主要跟着奶奶,和妈妈比较生疏。有时会打妈妈,而打了妈妈之后,妈妈就不高兴的走开,不和他玩了。这个孩子就容易得出妈妈不爱自己的结论,形成纠结的性格。
方向混乱型依恋关系的形成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没有准则。自己高兴时,孩子不高兴,被训。自己不高兴时,孩子高兴,也被训。这样孩子心里没准,就容易变的压抑不爱表达。
这张图展示了家长的几种教养方式。最理想的是民主型,民主型家长会无条件接纳孩子(情绪和感受),引导孩子内化好习惯和品格。孩子成长过程中是看着妈妈的脸长大的。例如张国荣是冷漠型教养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是家里第十个孩子,他出生的时候九哥死了,妈妈迷信的认为张国荣是不吉祥的,很少和他沟通给他温暖。爸爸的是个名人,基本上不管孩子。他和妈妈的关系非常糟糕,久而久之形成了混乱型的人格,喜欢男人也喜欢女人,最后当他不能驾驭这些关系的时候,选择了自杀。
有一句话叫:“千金难买我乐意”。强调惩罚这种手段教育出来的孩子容易要么对抗要么冷漠。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威严下的“听话”也越来越无效。
民主型的父母养出的孩子是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与人相处也是温暖的,他们愿意做事情并相信自己能够做好。溺爱型的父母容易养成破坏型或胆小型的孩子。冷漠型教养环境下的孩子不爱与人交流。专制型父母养出的孩子容易有糟糕的关系。不一致教养环境是最糟糕的,它让孩子无所适从。即没有准则,只是根据自己心情决定对待孩子的方式。给孩子的精神分裂埋下种子。正常情况下是主人格统合子人格,但是分裂的情况下的性格比较激化,容易形成两个极端或狂躁或抑郁。
父母最应该去做的就是要有爱有控制,了解怎样去爱,并且建立规则。
建议: 一、无条件接纳孩子,不比较。在孩子需要时有敏感一致的反应。孩子很多时候会通过一些调皮的行为引起妈妈注意,来不断证明妈妈是爱自己的。二、父亲的介入,爱主要是妈妈给,控制主要是爸爸给。三、有爱有规则。四、两岁左右,有同伴交往。亲子、师生、同伴是早期关系的全部,从中习得未来夫妻、长辈领导、同事朋友的相处模式。
我们说话经常会这样: 如果……就能不给你……你必须……才能……如果我们换成:我相信你……因为……是更好的沟通方式。
好的性格来源于爱与控制和表达方式。把握住敏感期的教育如顺水推舟,我们如果对孩子足够敏感,就不会错过他们的敏感期。观察孩子最想做什么,这件事就是他这个时期的敏感期。
推荐书籍皮尔森的《性格密码》,主要讲六种原生家庭的影响。南怀瑾的《南怀瑾谈性格与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帮助家长重新认识,重建自己的人格。还有《卡梅拉》,让父母帮助孩子成就自己。
Rainer
2017.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