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No.35 结束:如何与旧自我脱离?
今天是2020年3月9日
继续用“见感思行”的模型来学习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记录如下。
文章结尾处附有“得到”app“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课程相应章节的全文免费分享,仅限40份,可以保存图片,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领取。
见:
相关阅读: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布里奇斯(William Bridges) 《转变》
转折期“结束-迷茫-重生”的心理历程在书中有阐述。他说,转变总是从结束开始的,在结束之后,紧跟着一段时间的迷茫和痛苦,满满才会有新的开始。
转变为什么从结束开始?
为什么转变一定要从结束开始?我们不能在人生中一直做加法吗?
这是因为,自我发展是需要空间的,就像装修房子,需要吧旧家具搬出去才能把新家具搬进来。只有先结束,先放弃,才能给自我发展腾出空间。
对于结束的误解:
1.结束是最终的结果。
事实上,在转变的历程中,结束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2.结束是一种应该排除的意外。
事实上,结束不是旁枝和意外,他就包含在自我发展的历程中,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
3.结束是一种改正错误的方式。
事实上,结束并不是改正错误,而是我们顺应变化的一种形式。
结束中最重要的是:脱离
结束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脱离。就像孩子从母体脱离,就像蛇脱皮,结束也开始于脱离。
脱离的种类:
1.环境脱离,离开熟悉的环境和关系。如果在一个环境或一段关系中,经常感到疲惫、沮丧甚至绝望,让你不敢想自己的未来,那也许就是需要转变的信号。如果还在原来的环境中,很难发现新的路。
2.身份脱离,身份就是我们和别人就“你是谁”这个问题达成的共识。当我们脱离了原有的环境和关系的时候,我们其实也脱离了这个环境和关系所附带的角色和身份。原来,这个身份的定义是稳固的,他限制了你,也给了你稳定性和安全感。如果这个自我被打破,你会感到困惑。脱离的身份越是接近自我定义核心的身份,转变带来的痛苦就越强烈。
3.目标脱离,人是根据目标来组织我们的生活的。目标有我们过去的投入,也有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可以说目标定义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但是围绕目标组织生活的同时,也会让你的思维变得狭窄,只看到和目标相关的部分。在这样的目标体系里,不快乐的现在成了想象中的未来的牺牲品。有一些坚持是好的,可也有一些坚持是“我不愿意改变”的另一种说法。
脱离原有目标的时候,以原有的目标来考量,感觉就是失败了。可是,我们也获得了一个机会,重新去思考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其实没那么重要,重新去寻找一个更有价值,也让我们更快乐的目标。这对自我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心理舒适区:
不想结束,不想顺应变化,就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舒适区。你会停留在一份不适合你的工作中,停留在一段不断给你带来伤害的关系中,无法学习用新的方式来处理新的事物。
因为“怕疼”而不肯结束,但是害怕结束却会让事情变得更加不可收拾,而自己也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
感思:
看到课程的留言区,有很多关于离职的留言。去年在离职几乎成为现实的时候,强烈的感受到结束带来的那种认知失调,脑子里乱糟糟的,尤其是一边领导持续给画着饼,说什么危难时刻需要支持,度过难关大家都有发展。我也觉得自己先撤伙有些对不住领导,后来回想起来,我们部门好像就一直处在危难时刻。而且休产假期间借调来的同事其实也都能顶住,真不应该太把自己当回事。一边虽然没有职位,但是很多年轻同事也在沟通中客气的喊我一声“姐”的时候,真的觉得自己这些年的付出还是得到了别人的认可的。我的学历一般,从工作成绩上来看,展现出来的能力也一般,真的不确认这种付出够不够在社会上也得到别人的认可。剥离了现在的工作赋予我的身份,仅从做过的事情上来看自己,顿时觉得少了很多自信。结果一年过去,画饼的领导走了,自己倒还是在原地踏步,有些后悔当初的选择,职场上谈什么师徒、朋友都是不职业的行为,同事之间就是“联盟”就是“求同存异”,在需要拥抱变化的时候不要用莫须有的“师徒情”、“战友情”来作为自己呆在舒适区的借口。
一转眼已经学到了课程后半,在使用“见感思行”的模型学习课程的过程中,解决了自己心中的很多疑问,回头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心中原来藏了这么多的疑问,这么多没有解决的课题。而且在开始的时候觉得没有那么多的感思好写,但是到了后来却总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开始联想到自己过往的一些经历,越来越有感触。感觉大脑被渐渐激活了呢。
行:
在需要做出决断的时候,考虑会给别人带来的影响,是一种同理心,也是没有做好“课题分离”的表现,更可能是想要待在舒适区的借口,试想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还会出现“不知道怎么做”的难题吧。在这些时候,可能更应该从自我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如何继续实现现有目标,继续以现在的方式履行现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