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象阐述
世界各地都有关于史学、艺术、建筑等产物、但唯有在西方文明中发展出了系统化的、理论化的、程式化的理性的科学、史学方法、建筑原理等;虽然很多地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唯有西方文明中发展出了“靠持续的、理性的、资本主义方式的企业活动来追求利润并且是不断再升的利润”,所谓的理性的资本主义。
问题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实际上以上问题所涉及的是一个关于西方文化所特有的理性主义的问题。本书从宗教的角度,通过考察几种重要的宗教与经济生活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所处环境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探寻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韦伯通过大量案例尝试性地探究了新教的禁欲主义对其他因素产生过影响这一事实和方向。
第一章:宗教派别和社会阶层
1. 现象阐述
- 六世纪,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同时特别赞成教会中的革命;
- 宗教改革并不是解除教会对日常生活的控制,而是用一种新型的控制取代先前的控制;
- 新教徒在近代生活中拥有较多的所有权和管理地位,表现出特别善于发扬经济理性的倾向;
- 天主教追求来世,新教徒更看重眼下的生活;不是所有的新教派在这方面有同样强烈的影响。
2. 提出问题
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现象呢?
3. 提出分析方法
如果旧日的新教精神和现代的资本主义文化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话,我们不应该在声色享受中寻找,而应该在其纯粹的宗教品性中寻找。探究在基督教的不同分支中历史地存在过的那些宗教思想的各自特性和相互差别。
第二章:资本主义精神
1.探讨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
关于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是可以从其所引用的观念中来感受作者所理解的资本主义精神,如下
- 个人有增加自己资本的责任,而增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
- 富兰克林的功利主义色彩的道德观念:诚实有用,因为诚实能带来信誉;守时、勤奋、节俭都有用,所以都是美德。这些美德如同其他一切美德一样,只是因为对个人有实际用处;
- 这种伦理所宣扬的至善——尽可能多的挣钱。在现代经济制度下能挣钱,只要挣得合法,就是长于、精于某种天职的结果和表现。
- 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
2.前资本主义VS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精神与前资本主义精神的区别就是有自己的伦理底线,根据这种伦理确定了生活准则,作者举例说明资本主义精神如何从伦理转向规则。
劳动者
计件工价的支付手段降低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人们并非想要赚更多的钱,他们只是希望像他已经习惯的那样生活。挣得为此目的必需的钱);低工资的支付手段会部分提升效率,但阻滞了向使用更高劳动强度的企业类型的过渡(单价过低,为了挣得必需的钱就需要做更多的活)。
劳动必须是被当作一种绝对的自身的目的,当作一项天职来从事优秀的劳动者往往有最好的经济教育机会,集中精神的能力,以及绝对重要的忠于职守的责任感,这些与严格计算高收入可能性的经济观与极大地提高了效率的自制力和节俭心最经常的结合在一起。在宗教教育的背景下最有可能战胜传统主义
企业家
索姆巴特在讨论资本主义的起源时,曾经把需要的满足和获利作为经济史上的两大主要原则区别开来。在前一种情况下,支配经济活动的形式和方向的目的,始终是获得满足个人需要的必需商品,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则是努力获取不受需要限制的利润。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或许同时也具有传统主义的性质。一方面资本主义的逐利心态在资本主义企业中找到了它最合适的表达,另一方面,企业又从资本主义精神那里汲取到它最合适的动力。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以大陆纺织业为例说明从前资本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过程
开始经营方式是资本主义的,但精神气质依旧是传统主义的,直到某一天劳动形式并未发生变化,但某些企业家的精神气质开始转变,或者说是开始理性化,这种理性化过程的结果是,那些不愿这样做的人只得关门歇业。在残酷竞争的压力之下,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状态分崩离析了。大量财富积聚了起来,这些财富并没有用来贷款从而赚取利息,而总是重新用于商业投资。
这场革命通常并不是由源源不断用于工业投资的新货币引起的,而是由于这种新的精神,即资本主义精神已经开始发生作用了。他们是些在冷酷无情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既精打细算又敢想敢为,节制有度,讲究信用,精明强干,全心全意地投身于事业中,并且固守着严格的资产阶级观点和原则。
3.资本主义精神何以合理化
在前资本主义世界里,资本主义精神即把赚钱当作是人人都必须追求的目的,看作是一项职业,这种观念是与所有那些时代的伦理感情背道而驰的,那种为获利而获利的活动归根结底是一种可耻行为,这种行为之可以被容忍,仅仅只是因为现世生活的一些不可改变的需求而已。
这种观念是如何转变的?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全书主要任务就是要找出理性思想的这一特殊具体的形式到底是谁的精神产品,宗教改革又是怎样存在于这一过程之中的。
第三章 路德的“职业”概念
1.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路德通过翻译《圣经》将“职业”的内涵明确为:一种终生的任务,一种确定的工作领域。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应是对其履行世俗事务的义务进行评价。正是这一点使日常的世俗活动具有了宗教意义。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
路德的宗教改革并不是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做的,本身不具有资本主义精神,路德的职业观依旧是传统主义的:世俗工作不再低于苦行活动;人们宣扬要服从权柄,安于现状。
2.作者所要研究的到底是什么
研究方向
以宗教为起点来研究古老的新教伦理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观念是如何成为历史上的有效力量的?讨论宗教改革中就真正的宗教意识来说是偶然的,甚至表面的那些方面。研究在什么程度上,这种文化的某些特性可以归因于宗教改革的影响。
理解误区
期望发现这些教派的任何创始人或任何代表人物把推动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视为他们终生工作的目的;以为他们中的任何人会把追求世俗的物质利益作为自身目的,会把这种追求看作具有肯定的伦理价值。宗教改革,作为一种历史的必然结果,或许可以从某些经济变革中推断出来。
宗教改革的文化后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改革家们未曾料到的,甚至是不想达到的。这些结果往往同他们本人所想要达到的目的相去甚远,甚至相反。
第四章 世俗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
针对历史上四种主要的禁欲主义新教形式做出讨论,各派系发展情况虽不同,但有着相近的伦理准则。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产生心理约束力,从而影响个人行动。
1. 加尔文宗
加尔文宗相信绝对的上帝,圣谕不会因人类行为而改变,这一点构成了与天主教的绝对决定性的区别,杜绝靠魔法的力量或行圣事的力量来赢得拯救这种想法。上帝的绝对超验性及“一切和肉体有关的都是堕落”等严酷教义与个人内在的孤独感结合在一起,使得清教徒对文化、宗教中一切诉诸感官和情感的成分都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因为这些东西无助于得救。
那么无助的基督徒们能做什么呢?
- 整个尘世的存在只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服务,从而增加上帝的荣耀;
- 上帝要求基督徒取得社会成就,胞爱只能为了上帝的荣耀而存在,首先要完成自然所给予人们的日常工作中;
- 渐渐地,完成工作开始具有了一种客观的、非人格化的特性,只是为我们社会的理性化组织的利益服务;
- 彻底摒除神正论问题以及关于世界与人生的意义的问题。
2. 虔信派
虔信派是归正会禁欲主义的强化,真正皈依者的教会希望通过强化了的禁欲主义来享受此生与上帝合一的福佑。
虔信派特点
- 虔信派的理性的和禁欲的因素大大超过其情感的因素:
- 作为规律,有条不紊地发展自己的恩宠状态,逐步达于越来越高的恩宠和完善程度是恩宠的标记;
- “上帝的天意是通过处于这样一种恩宠状态的人起作用的”,也即是说,在那种状态中,如果他们耐心地等待和有条理地沉思,上帝就会给予他们以他的标记。
- 恩宠只在先有忏悔之后才能奏效,由于创造了一种诱发忏悔的方法,甚至获得神圣的恩宠实际上也变成了合乎理性的人类活动的目的。
3. 循道宗
“循道”这一名称本身就表明,在当时人们的印象中,它的信徒的特点就是:具备有条理的、系统化的行为本性,以求达至“唯一的确定性”,与那种对加尔文教禁欲主义教义基础的日益增长着的冷漠和否弃的联合,也是与欧陆虔诚派相应的英美运动的特征。
他们都将条理主要用于产生皈依的情感行为。在一定的环境之下,忏悔的实现含有强烈的情感斗争,往往会出现最激烈的颠狂状态。构成了对上帝的恩宠的不该有的占有的信仰的基础,同时也就构成了对称义和宽恕的直接意识的基础。
4. 浸礼宗诸教派
信徒的教会。它意味着宗教团体不再被视为一种为超自然目的服务的责任机构,而仅仅被看作是由那些相信重生的信徒个人所组成的团体,它不再被看作一个教会而是被看作一个教派。
浸礼宗诸教派特点
- 坚决地弃绝一切肉体崇拜,认为这样做有损于本来仅属于上帝的崇敬。
- 对于作为得救途径的种种圣事进行了彻底的贬毁,从而以最极端的形式,完成了对尘世的宗教理性化。
第五章 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作者把禁欲主义新教看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讨论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1. 资本主义精神的运行机制
在清教徒的心目中,一切生活现象皆是由上帝设定的,所以虔信的基督徒理应服膺上帝的召唤,要尽可能地利用这天赐良机。要是上帝为你指明了一条路,沿循它你可以合法地谋取更多的利益(而不会损害你自己的灵魂或者他人),而你却拒绝它并选择不那么容易获利的途径,那末你会背离从事职业的目的。“你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
简言之
- 为了上帝的意愿努力赚钱,赚钱本身即是目的
- 财富意味着人履行其职业责任,则它不仅在道德上是正当的,而且是应该的、必须的。
- 挥霍、奢侈的生活方式是不正当的;提倡节制有度、自我奋斗
导致结果
清教徒的职业观以及它对禁欲主义行为的赞扬,直接影响到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发展,清教徒制定了他们关键性的原则,即禁欲品行原则。它束缚着消费,尤其是奢侈品的消费。而另一方面它又有着把获取财产从传统伦理的禁锢中解脱出来的心理效果,它不仅使获利冲动合法化,而且把它看作上帝的直接意愿。
2. 资产阶级的经济伦理
资产阶级商人意识到自己充分受到上帝的恩宠,他们觉得,只要他们注意外表上正确,只要他们的道德行为没有污点,只要财产的使用不至遭到非议,他们就尽可以随心所欲地听从自己金钱利益的支配,同时还感到自己这么做是在尽一种责任。此外宗教禁欲主义的力量还给他们提供了有节制的,态度认真,工作异常勤勉的劳动者,他们对待自己的工作如同对待上帝赐予的毕生目标。此外,禁欲主义还给资产阶级一种令其安慰的信念:现世财富分配的不均本是神意天命,为一切不合理的现象提供了解释。
3. 资本主义精神的消亡
- 如今的资本主义已并非是作者眼中理性的资本主义,
- 资本家们已经摒弃天职观念
- 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宗教中的禁欲主义也已逐渐消亡……
参考文献
(德)马克思·韦伯(Weber,M.)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三联书店,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