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节选自系列访谈之一【设计师如何找到好工作】,请吴卓浩老师分享他对设计师职业发展的建议。
吴卓浩,经历:INWAY Design 创始人,创新工场用户体验总监,Google 中国 UX 团队创立者和负责人。卓浩同时也是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IXDC 国际体验设计协会专家委员、中国网络与未来社会研究中心专家委员、北京设计学会服务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卓浩老师是怎样进入用户体验这个行业的?
卓浩: 在当时那个年代 这个行业是非常非主流的。98年,我和计算机的同学一起上大课,计算机的同学希望能请我帮忙画一下UI。那个时候不叫用户体验,叫美工,有网页美工,游戏美工等等。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我发现对这个行业非常感兴趣,一方面是自己从小就喜欢画画做设计,另一方面,是发现这个领域有很多逻辑性的东西。比如研究用户以及把科技和用户的需求结合起来,这正好是我想要从事的。在校的时候,我和同学们一起接了很多的校外的外包的项目,从最早的上海当时算是全国最早视频点播系统还有香港教育署的多媒体语音教室。我当时设计师的朋友不如工程师的朋友多。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如何和工程师一起协作,如何把技术转变成用户能够很好的使用的产品等等。
第一本最直接的专业读物,是微软每年发布出来给工程师看的一个文档叫MSDN,其中有一章叫 inter interface white paper。在九十年代末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没有很发达,用户体验相关的书很少,成型的书都是讲多媒体设计的。我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跟工程师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当时,真的是一个特别非典型的行业。甚至在我2002年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因为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但是非常幸运的是,这个行业居然火了,我选择这个本来只是因为兴趣爱好,但是这个行业中实实在在创造价值的东西,居然成为了一个非常火热的行业。这就是我进入这个行业的小故事。反过来,我想跟大家说,真的不知道一个行业之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这就是我的故事。所谓的朝阳行业不是一直都是朝阳的,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是朝阳,夕阳行业也一样。所以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持之以恒地进行努力,最后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马力:所以这里面有一个点,在读书的时候(包括以后工作),都需要扩大自己的接触面,扩大视野(例如和其他专业的同学一起上课或者完成任务),增加自己获得机会的概率,很可能就会打开一扇新的门。
读书时在校外接外包项目,这是我认识的很多朋友以前都经历过的(也包括我自己)。现在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可以多争取这样的机会,也是扩大接触面的一种方式,还能极大的锻炼自己(要完成工作就必须尽快学习,驱动力非常强)。
专业背景是什么,是如何转换自己的专业的?
卓浩:我非常同意马力老师的总结,在学校里的经历真的非常重要,一方面,没有另外一个机会,可以像在学校里一样聚集到任何领域的人士。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像走向社会面临那么多的压力,大家可以为想要做的事情特别努力,这是一个能够特别好的交朋友,提升自己,为了以后的职业道路,创业道路,铺下非常重要的一块砖的机会。我大学本科的专业非常神奇,叫热能工程和动力工程,小到空调,大到天上的卫星,如何更好地利用热能,如何更好的散热。在大一读书的时候,本来选择的专业没有选上,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在进入到这个专业之后,我还是很努力地学习。当我和计算机的同学一起做做用户体验方面的事情的时候,发现这才是我喜欢做的事情,迅速转向热爱的事情。说一个很形象的数字,大一两个数字,大一绩点都是排在我们系第一的,遥遥领先,之后精力都放在我喜欢做的事情上,成绩变成了中游。
另外,非常感谢我的大学——同济,她是一所非常有设计氛围的学校,同一所大学里有三所设计学院的,建筑城规地下的工业设计系,后来独立成了设计创意学院。同济的建筑城规是亚洲最好的,跟清华差不多,清华是建筑好一些,同济是城市规划更好一些。大四的时候新成立了一个影视传媒的学院,所以同济有非常浓厚的设计氛围,不管是专业设置,还是图书馆藏书。这些方面都是非常好的机会,让我学到很多东西,接触到非常好的朋友,每个学生都能够看到其他专业的课,只要感兴趣,可以去旁听。
我知道很多同学都没有在大学里进到自己想进的专业,但是这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大学只是一个起点,只是一个步入社会的敲门砖,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真正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找到想要交的朋友,真的非常重要。反过来说,有些同学,即使自己身在相关的设计专业,但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事情,并没有很好地去利用学校的资源,四年转瞬即逝,反而没有努力的外专业同学更有优势。
马力:在读书的时候,把握自己的优先级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卓浩老师在大一成绩都排在最前面,到大二找到了方向,就全力以赴,虽然校内成绩下来了,但是自己真正要做的专业方向积累上去了。大学不一定要按部就班,这一点和高中不一样。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然后坚定的做下去,努力,至少在大学这个阶段,会有收获。
卓浩老师读的热能专业,但是会主动去旁听计算机系的课程,无意中发现了新的世界。我发现周围的很多朋友,大学的时候也是这样,不会去想自己是什么专业的,不会固化和局限自己。
请卓浩老师介绍一下自己这些年的工作经历?一路从微软到 Google、创新工场再到企业高管。
卓浩:在做设计这个行业来说,每个人都要问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设计这个行业真的不同意,其实前几年,每年都有行业调研,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连续几年的报告里面,有超过95%从业者都会在三年内转行,这个行业本身,似乎是一个很火的行业,工资又比较高,一方面跟自己较劲,另一方面也要不停地跟别人较劲,永远都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果说不给自己很多压力,就不会逼自己找到最好的东西。这和艺术不一样,艺术是自己表达出来就好了,而这个行业是其要他相关专业的人相配合,才能变成产品和服务,要不停地去说服别人,要实现最好的结果。
我补充说明一下,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的确是转到了一个相关专业,当时是在清华美院读的是工业设计,我毕业的时候,信息与艺术设计系才正式成立,我的导师和同学们,我们一块儿来创立了这个系,当然这个系从2006年到今天也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当时为什么要选择清华读研究生,在当时国内只有一位老师是在这个领域做的特别好的,就是在清华美院,九十年代末的就被微软请过去做客座教授。当时我就想,既然想在这个领域上面做尝试和探索,而且当时找不到工作,那就跟着最好的老师去学习吧。
我是一个特别爱折腾的人,在校期间,和一帮同学在做创业,那个年代不叫创业,其实是大家一起做项目。在清华读书的同时,在微软研究院进行实习,参与了包括游戏的研究和windows vista的工作,在微软的过程中,收获也特别大,在成熟的企业,特别是外企,学到很多对综合素质提高有助益的东西。
在去微软之前,英文已经是很好的了。当时微软的老板是一个美国人,每周都要开例会,第一个小时感觉很好,第二个小时觉得还OK,第三个小时,我就有脑子都要炸掉的感觉,用英文和大家做交流,写很多英文邮件,甚至使用英文吵架。经过了这样一来,英文就内化成了自己的能力。当我快要毕业的时候,微软希望我留下来,我的好朋友告诉我,开复老师回中国了,要在中国开创Google的事业。如果我留在微软,在那个年代,美国的企业其实不太认同中国的设计师,给到中国设计师的职位通常是UI设计师,做一些视觉的工作,而Google 在中国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用户体验团队。于是我就把我的简历和作品集送给了开复老师,安排了这个面试, 在那个年代,Google是以高标准,严要求著称的,面试至少有7、8轮,一整天有好多轮面试。当面试结果出来之后,Hr告诉我一个让我非常吃惊的消息,我的面试结果很棒,但他们暂时不会招我,当时我非常惊讶,为什么面试结果很好,反而不招呢。原来是因为Google很认真严肃地待中国的业务,希望招募经理级别的人物。HR建议我要不先加入微软吧,等过一阵子再考虑加入Google。我思考了一下,如果我选择加入一间公司,那么我一定会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如果我加入了微软,我肯定要呆很长的一段时间,做出很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否则我不可能只做短短的时间就跑掉。HR对我说,不如你先写一份邮件吧,写给Google的全球用户体验负责人,也发给开复老师,开复老师是中国的负责人。于是我认真地写了一封邮件来表明我想加入Google,接受这个挑战。虽然我之前并没有在外企工作的经验,但在创业的工作中,我也有带团队的经验,我希望能承担这样的责任,同时我也表达了如果我现在加入微软,肯定不可能再短时间内离开。
这封邮件发出之后,我非常忐忑,但是很快就接到了结果:他们,要我了。一个很好的公司是由一个个优秀的个体组成的,他们很鼓励,很想帮助愿意挑战自我的人,我非常感谢开复老师,也感谢当时Google监管用户体验的工程师。如果喜欢一件事情,就努力地去争取,只要去努力争取就一定会有机会实现,就像我来考清华的研究生,就像我来争取Google海外用户体验的负责人,而且都争取到了,所以说只要我们努力去争取,就一定会实现。
也有很多朋友很疑惑地说,你不是干大公司干得好好的吗,你为什么2010年初跑去进入到创业的领域,其实说简单也简单,开复老师在Google是我的老板,不管是在Google还是进入Google的时候,都帮了我很多,所以说当开复老师做创新工场的时候需要我的帮助,当然我义不容辞地就加入了。另外一方面,的确也是,我骨子里还是一个设计师,不管说我做过很多管理的工作,但是骨子里还是一个设计师。在创业的环境中,我有更多的机会和一帮真正有激情,有信念的人一起去创造更多改变人们的生活,改变世界的事情,所以我就加入了。回过头来,在过去七年间发生的事情,不管是我帮助了很多创业公司,还有我后来也开始创业,特别特别感激能有这样的机会,能从大公司的环境到创业的环境,去学习去实践,去交到很多的朋友。
相关访谈:
【设计访谈:轻芒创始人王俊煜 x 马力】没有专业背景,如何成为互联网设计师?
【设计访谈:轻芒创始人王俊煜 x 马力】从设计师到创业者,中间的差别是什么?
马力,超过10年经验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最美应用创始人,创新工场早期成员,豌豆荚创始成员&产品经理,IBM用户体验设计师,在互联网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时尚设计领域都有比较多的积累,同时,也是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学院的校外导师。
设计师入门与成长之路系列:www.greatytc.com/nb/9109761
产品设计与产品思维系列:www.greatytc.com/nb/880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