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窕淑女》这部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生动立体,从下层人民到上流社会的达官显贵们,皆是性格鲜明,独具特点,很好的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展现了人的复杂性和可塑性,使影片更贴近现实。其中没有绝对完美的人,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坏蛋,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上进行评判和分析。下面是我的一点见解。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形象是三个男人。一个是语音学家希金斯教授,一个是年轻绅士弗雷迪,还有一个是主角伊莉莎的父亲弗雷德。
希金斯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地位的人,但也许正因为此,他表现得很傲慢,刚愎自用,甚至有些无礼,目中无人,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的人。
他说伊莉莎的存在只会影响市容,当伊莉莎找他想要交学费学习标准口音时,希金斯却问皮克林应该让她坐还是从窗户丢出去,连管家都表达了对希金斯的反对。希金斯对待下层人的态度如此的嚣张跋扈,傲慢无礼,这与他口口声声称自己温和礼貌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着明显的讽刺意味,上层人的礼仪只会用在上流社会,伊莉莎这样的卖花女完全可以随意地对待。同时,希金斯对女性也有着强烈的反感和偏见。
然而在与伊莉莎相处的六个月里,希金斯教授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直到最后伊莉莎要离开他时,他承认在听了伊莉莎的话后自己也有所收获,并对伊莉莎产生了依赖。但他又很难或不愿改变自己的性格,是放下面子改变自己和伊莉莎在一起,还是依旧顽固回到一个人的生活,他陷入了矛盾,至于结局到底怎样,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之续写。
第二个人是年轻绅士弗雷迪,他在影片中的前后对比所造成的反差更加明显。他们第一次相遇是在一个下雨天,伊莉莎撞在了他身上。而后在赛马会上再次相遇,这时,弗雷迪倾倒于伊莉莎的美貌与优雅,开始了疯狂的追求,站在伊莉莎的居所外一直到很晚还放声歌唱。弗雷迪这个人物的行为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等级分明,同一个人不同的阶层完全是不一样的命运。
第三个是伊莉莎的父亲弗雷德,他是一个游手好闲的酒鬼,常常向女儿要钱喝酒,用五磅就愿意把女儿卖掉。在他成为中产阶级后反而对女儿说不会给她一点钱,其懒惰,自私,无情得到充分的体现。但他也有心理上的矛盾,一方面怀念一无所有时的自由自在,厌恶中产阶级需要操很多的心,一方面又沉醉于中产阶级纸醉金迷的放纵生活。
最后分析一下主角伊莉莎。她虽出身低微,但自尊自爱,同时有着独立精神。她为了成为花店的销售员,主动找到希金斯教授学习口语,哪怕面对的是嘲讽甚至侮辱。在影片中她经常说一句话:我是个好女孩。在最后的结局,她不知该去向何方,但也不愿再忍受希金斯的冷漠与跋扈,她对希金斯说,没了你我依旧可以生活,没了你海浪依旧拍打海岸。一个自尊自爱有着独立精神的女性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伊莉莎成为那个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年代的典型代表。影片没有告诉我们结局,伊莉莎到底和希金斯在一起了还是和弗雷迪在一起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像伊莉莎这样自尊自爱,独立坚强的女性一定会有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