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寓意的艺术
低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对寓言和童话故事感兴趣,每当看到他们用如饥似渴的眼神看着故事书时,作为老师的我十分欣慰,但与此同时我也很是担忧,这样快速的阅读故事内容,孩子们是否已将文章所表达的精髓彻底领悟?
同书中于永正老师遇到的情况一样,我也曾经遇到或自身经历过,用成人化的语言将寓言故事所表达的寓意全盘托出,低年龄段的学生似懂非懂般照猫画虎,磕磕巴巴的记下老师帮忙总结出的寓意,孩子们真的明白了吗,或许明白了,但自己讲不出来。既然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力求让学生在每堂课中有所收获,那我们就应该按照学生的学龄发展特点,用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去推动他们完成自我学习的归纳,既可以避免快餐式的阅读也可以将学习收获烂熟于心。
在这一小节中,于永正老师提出了揭示寓意的好办法——“发展情节,揭示寓意”,指的是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延伸情节发展,再借助“他人”之口讲出故事道理。于老师这一想法的依托来自卢梭,“在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相较于刻板的语言来说,塑造更加丰富的形象,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画面,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寓意联系在一起,即使老师不再强调总结,学生也能脱口而出自己的收获。
我的学生是三年级的孩子,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我见证着他们从学拼音到认字,从积累词语到句子,从写话到习作的变化,感触最深的就是孩子们使用语言的蜕变。三年级或许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学段,纵使学生已经有了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但要说自己领悟的和老师所讲的内容一致,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在课堂上会经常见到,老师急于求成直接将本课所得一字一句念给学生,让学生抄写并且背诵,学生看似有了收获,但这实际上还是老师的知识,并没有成功转嫁到学生身上。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相信学生的思考和归纳,虽然他们的语言稚嫩、简单,但只要我们稍作引导便能达到本课的预期目标。
寓意的艺术,也是教学的艺术。就像卢梭所说的那样,我们还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