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一个年轻的现代化城市。短短几十年时间,便由3万多人的边陲小镇发展到人口过千万的一线大都市。
这里宜居、宜商、宜创业,对外来人口极度包容,有着全国一流的惠民政策。
也是在这里,充满了太多普通人的逆袭梦。
你为什么来深圳发展呢?
你对深圳是什么感觉?
你之后打算留在深圳吗?
......
这几乎是每个深漂人都逃避不了的问题,是很多面试官会问求职者的问题。
总的来说,答案基本上可以概括为——
深圳“包容”、“开放”、“繁华”、“有趣”、“年轻”、“关怀”、“认可”、“信任”、“依赖”、“自由”、“活力”、“公平”、“尊重”......
因此,人们前仆后继地踏上前往深圳的“逆袭列车”,不过有人却是一场“意外”。
“陪室友面试,室友没被选上,自己却被选上的小概率事件竟然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今年是黄返在深圳工作的第五个年头。
普通大学毕业的她本打算在家乡考研躲避就业压力,万万没想到自己会突然开启深漂模式,再不想面对也只能赶鸭子上架,在学校办理完毕业手续后甚至都没有回家,匆匆忙忙就到了深圳。
普通家庭、普通学历、普通长相,这样的定位,是在城市漂泊的万千女孩们最真实的写照。
但“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充满鸡血的口号给足了深漂普通人信心。
初来深圳,黄返就深切感受到这座城市对应届毕业生的态度:免费住一个星期的青年驿站、毕业生就业补贴、职业技能补贴、入户深圳补贴、医保报销的比例.....
黄返是幸运的,从毕业时“丝滑”面试进入公司到现在,工作上一切都很顺利,公司的同事和晋升机会都很不错,生活中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疫情期间感受到了周围陌生人的关心......
在深圳,即便是一个普通平凡的人,也会被看见,也会被在乎。
就这样,深圳开始有了温度。
“走路带风的深圳人,只是看起来很冷漠而已。”
去年春天,黄返从南山搬到了龙华,住在深圳北站地铁线旁边。
深圳北站,是大部分深漂人来到深圳的第一站,也是深漂人梦想结束的最后一站。
每年春运和节假日,无数通过深圳北站回家的人们,又通过北站返程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黄返的公司坐落于北站附近,她每天走路上下班,一日三餐基本也都是在深圳北站附近解决,因此她每时每刻都能看到拿着行李、脸色各异的深漂,那是繁华都市的另一面:务工的、探亲的、旅游的,关于爱情的、友情的。
“这里来来往往的人身上都有故事,就像在网上看电影,同在一个网页里,有的人才看开头,有的人已经到大结局了。”
有大批年轻人刚毕业便开启深漂,对工作充满干劲、对生活满怀期待的故事;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来深帮着忙于工作的子女带孩子,却在站内迷路、不会出站、不会坐地铁的故事;有情侣即将开启异地恋,女孩男孩互相拥抱着哭得泣不成声的故事;有中年男人为了家庭生活的继续,拿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来深务工的故事;还有有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流浪汉睡在地铁线桥底的故事......
在这里,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没有所谓的光鲜亮丽,大家都在努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这些人其实都是普通人,没有网上那么光鲜亮丽,大多过着平凡的生活。”
黄返刚来深圳时就发现,这里有一个很冲突又很矛盾的现象,也是深圳的特色。
在城中村,住着大批年轻人与低收入的深漂家庭,这些没有电梯,没有阳台的“握手楼”为70%的深漂提供了性价比超高的生活栖息地。
在繁华的街区,高级写字楼为无数毕业生以及怀揣梦想的打工人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台。
也许这就是深圳的AB面,但每个地方,每栋建筑,每个人都在为这个城市的发展运作贡献着自己力量。
有的人出生就是牛马,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
在深圳这样一座人口超千万级的一线城市,优秀人才和有钱人数不胜数,如何适应孤独与自洽是深漂的必修课。
一个人在没有见过那么多事情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个虚无的目标,但是恰恰是在看过之后,认识到自己的普通,你反倒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在深圳看得到天花板其实是很高的,来这之后我清楚认识到了自己就是个普通人,但是我要争取在普通人中间做一个优秀的人。”
因为行业的特殊性,疫情严重期间黄返的公司还是需要正常运行,整个部门就她一个人还坚持在公司线下打卡上班。
“当时整个深圳最繁华的地方也都什么都没有,感觉这个世界上就只剩下你一个人,我坐在车上司机也不讲话,路边的灯也时亮时暗,就只有手上的手机还亮着,像穿梭进了游戏里面。”
那是她对深圳印象最深的时刻。
经历了疫情期间深圳空城魔幻的感觉,让黄返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是脆弱的,每个人也一样,她开始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想法,学会与平凡的自己和解。
她开始培养一些爱好,定一些马上就能完成的目标,画一幅画、录一首歌......
不要空洞遥远的目标,而是实在甚至庸俗的吃喝拉撒,必须一觉醒来很清楚至少今天还能干什么,早起去楼下早点排队吃到限量供应的早餐,去给窗台上的盆栽浇水,去追一集刚更新的综艺,去找一个知心老友唠嗑。
黄返深漂的开始虽说是因为一个“意外”,但当小新问黄返:未来打算留在深圳吗?
她说:最近正在为以后能长期留在深圳做着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