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hat(什么是学习者场景法?)
TF3-1推出一个介绍图书的新技巧——学习者场景法。
学习者场景法,包括四个步骤:事件场景——提问——影响——解决。
事件场景:学习者的生活或工作中很可能会发生的事件,尽可能生动细致地描绘场景。
提问:提问引发学习者思考,例如:遇到这类事情,你之前的处理效果怎样?还可以怎样?是不是没想到什么?
影响:说明其实这类事情的影响很大,后果很严重,影响你的幸福程度/梦想实现/领导评价/职场目标/生活质量……
解决:这本书中提出的思路(用两三句话概括),可以帮你解决,甚至是比你想象的更好。
二、How(怎么设计学习者场景法?)
1、场景:冲突事件+场景。事件场景,要求是“学习者的生活或工作中很可能会发生的事件,尽可能生动细致地描绘场景。”这其实是要求,拆书家讲一个与学习者待解决问题有关联的、简短的、鲜活的故事。
这里的事件,我认为是指event,而不是许多拆书家以为的situation或者background。它还应该包含背景、冲突、选择、结果,四个部分的内容。
笔者经验:在这个环节,许多拆书家仅注重描述一般事件或者场景,一是没有针对学习者或者拆书主题,设计有效的贴近学习者真实需求的生活化场景,二是少了“冲突”营造意识,让开场的故事性大打折扣,显得平淡无奇。
请注意了,虽说提的是学习者场景法,但是,是【事件场景】,不是简简单单的【场景】。【事件场景】,越是贴近学习者真实世界,越突显有冲突,冲突越是意外,越具有戏剧性,学习者越好奇,越想探索究竟。
2、提问:拆书家连续抛出几个提问,藉此引发学习者思考,激活过往经历,同时对拆书家的主题感到好奇。上海喜乐分舵舵主崔律说,“提问,可以从“不那么做的坏处”这个技能点的角度去思考和提出。”
3、影响:用痛苦的失败,傲慢的无知,悲惨的结果来刺激学习者,让学习者急切想知道趋利避害的方法。
笔者经验:在【影响】环节,笔者更愿意将【不那么做的坏处】技能用于此处。即,先将做得好的结果表述一番,再说做得不好的后果,因此,可形成一个做得好天上天堂、一个做得不好人间炼狱的强烈对比和反差效应。
让学习者情绪和能量能够跟随拆书家在现场引导的节奏走。
4、解决:当学习者经历痛苦回忆、悲惨结果预期的恐吓,拆书家顺势递给学习者问题解决工具(方案),让学习者迫不及待想知道详细的谜底。
许多拆书家在这里仅仅将问题的解决指向了本次拆书涉及的书籍。其实,这对学习者的触动还远远不够,既要指向书籍,还要指向片段涉及的决绝问题的技能,更要涉及和点明本次拆书晋级的主题。尤其是在做拆书课的时候,导出明确的主题和点题,在学习者场景法的第4步,不可或缺的。
伴随场景(既然叫学习者场景法,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第一个关键词,我就直接选用“场景”一词,而不是原有的“事件场景”了)、提问、影响、解决,四个关键词的有序展开,我们看到,将场景视觉化、故事化、生活化,直击学习者心中一直存在痛点,可以获得学习者认同感,聚拢学习者注意力,急剧拉近学习者与主题的距离,为下一步主题逐步拆解,在学习者心目中奠定了安全基础。
所以手册说,“这样介绍图书和学习主题的好处是,能够很快引发学习者的认知冲突,从而调动对学习的期待和参与的热情,同时增加对这个图书和拆书家本人的信赖。”
三、与SCQA序言结构比较
有些伙伴已经发现,这个学习者场景法与平常我们在《金字塔原理》《结构思考力》《结构性思维》等书籍里面说的SCQA序言结构很像啊。
每位想到这一点的伙伴,都情不自禁地想到下一个问题,“他们是不是一回事啊?好像又不是。怎么是怎么回事啊?”我试着为你揭开谜底。
1.SCQA序言结构里的S背景+C冲突,与“学习者场景法”的【场景】环节内容一致。一些拆书家时常把场景设计为SCQA序言结构里的背景,缺少了对“冲突”的描述。或许一是受背景、场景两个景字用词的影响,二是受“学习者场景法”强调了“场景”二字,没有突出“事件”或“冲突”之意影响。
2.SCQA序言结构里没有明显与“学习者场景法”【影响】环节对应的描述。
如果拆书家稍加仔细琢磨,就可以发现,在SCQA序言结构里,C冲突带来的影响,其实是可以包含在Q疑问环节的。比如,“如果要避免(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3.SCQA序言结构一般会有几种变式:标准式S-C-Q-A,开门见山式A-S-C,突出忧虑式C-S-Q-A,突出信心式Q-S-C-A。
那,拆书家自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学习者场景法,可不可以也有相应的几种变式呢?”
笔者给出的答案是,可以有的。我们也可以组合设计多种学习者场景法:
标准式:场景-提问-影响-解决;
开门见山式:解决-场景-影响;
突出忧虑式:影响-场景-提问-解决;
突出信心式:提问-影响-场景-解决。
在拆书家晋级其间,不提倡使用变式。在今后的自由设计拆书课时,可尝试根据拆书家设计风格,讲授风格,进行自由发挥。
四、其他
有学习者会问,学习者场景法图书介绍法与FAB图书介绍法不同之处在哪里?分别适用于哪些地方?
前者描述了场景、冲突、利益损失,会调动学习者的情绪脑;提问,引发思考,会调动学习者认知脑,会让学习者带着迫切需要解决的痛点、问题来学习,问题针对性更强。
后者大篇幅强调书籍本身(作者,优势),以及书籍带来的好处,听得见,“感受”不到,学习者会认为与自己关联度不大,冗长乏味。
以问题为中心、学习者为中心,主题聚焦、明确的问题解决主题拆书课,建议用学习者场景法图书介绍法;突出图书本身价值,打算引导学习者自己多去看原书的拆书活动,可用FAB法。
当然,也有拆书家有这样想法,在学习者场景法里最后的【解答】这个环节,用FAB来介绍图书。有兴趣的伙伴可以一试。要保持简短精炼哦。
案例待补。
一家之言,欢迎留言。
您的点赞、评论、分享、质疑、讨论,当然包括打赏,将激励我写更多、更好的关于拆书技能主题的简书。
这里是拆书帮成都蜀汉分舵三级拆书家 杨聚东 2018.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