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定价”在虚拟事业部中的误用
1. 成长期企业不宜采用正规事业部制
一般来说,成长期企业事业部制,不是真正的事业部,而应作为虚拟事业部来管理。所谓虚拟事业部,指该部门以市场及营销职能为主,有时包括大客户业务的铁三角(商务、技术、交付)项目团队。其他的支持部门在总部,如财务、人力资源、供应链、基础研发等。
而真正的事业部是包含以上所有部门职能的。成长期或更早期企业业务规模不大,团队和人才储备不足,无法支撑真正的事业部制,所以要根据客户或业务范围做虚拟事业部管理。其实,称销售部更合适些。
成长期企业在这个环节容易犯的错误:一 是把虚拟事业部做成了真实事业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管理成本大大提升,人员配置也达不到要求,大部分会推倒恢复原样,一笔学费在所难免。二 是在虚拟事业部中采用总部和各虚拟事业部产品的内部定价策略。及总部和各虚拟事业部分别做为利润中心考核,总部供给虚拟事业部的产品做内部定价,体现为总部的收入和事业部的成本。
实际的执行短期来看可能有些效果,长期看问题重重。考核指标是公司的指挥棒,如果各方都是利润中心,各自的利润与收益直接相关,则会形成部门利益和公司整体利益、短期和公司长期战略目标的严重冲突。
首先,在定价的问题上,总部和各事业部不断博弈、争论,内部摩擦力增加。其次,各部门不会配合基于公司战略的行动。如:供应链为利润中心,那就对尽量压低采购价格,也会压缩必要的备货。质量和准交反而不会优先考量。生产技术部门应该给业务部门做人才储备和培养,这时也会压缩编制,恨不得一个萝卜两个坑。业务部门会抬高产品价格,而不考虑多样的定价组合策略,一些短期不挣钱的战略业务不会去做。业务分类中,应由核心业务、成长业务、种子业务。成长业务和种子业务需要培育和投入,用里程碑的方式管理,割裂的利润中心及单一的利润指标考核,会丧失公司的未来业务。
2.对什么负责,就考核什么;可以市场化时再做内部定价;阿米巴好看不实用。
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真正掌握区分收入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的要诣。各单位要能对收入、成本和利润负责才能做为中心来考核。供应链职能对成本付责任,就应该做为成本中心考核,考核成本治疗指标例如:成本率、准交率、合格率、原材料周转天数等指标;销售部门只能对销售额负责,应做为收入中心考核,考核指标例如:分类销售额、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销售费用、市场战略实施等。以上部门都不能对利润负责,做为利润中心考核,会打乱以公司战略为目标的关键举措考核管理,使公司打法及资源配置失焦。
有人会讲阿米巴不就是每个单位都是利润中心么?国内学阿米巴的公司不少,学习效果好的我还没见过。倒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大量的数据统计和计算,大大增加管理成本,让本就脆弱的财务和管理体系不堪重负。生产型利润中心的唯一客户是内部部门,在下游客户对上游部门产品服务不满意时,没有任何替换的选项。那种我看不惯又干不掉你的感觉,很是酸爽。
以华为的事业部体系为例,内部定价采取完全的市场定价。对于供应商选取,则不能垄断。内部供应商之外,强制一定比例的外部供应商采购。如果内部供应商产品不符合标准,可以退货,转而加大外部采购。
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人员和组织建设比较健全,某个产品市场份额足够大,可以成立事业部。参考上面做法,实现真正的内部市场化。
3. 用好战略解码和全面预算管理,慎建利润中心
成长期企业还是要老老实实做战略取舍,输出关键举措和打法,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形成公司级和部门级KPI。做得更好的是用好全面预算管理,做好基于关键举措的资源配置及过程管理。做好里程碑及资源配置甘特图。不仅管费用成本,也管物力和人力的资源配置,不仅管结果,也对过程中关键节点的投入产出比进行判断,并进行过程中的打法预判和调整。此为“全面”和“管理”。